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潮汕清明风俗

潮汕清明风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4-08-21

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到清明,潮汕人更是把祭祀追思先祖当成头等大事。即使是远在他乡工作、生活的潮人,也一定要在这个时候赶回家来过纸(挂纸)。

汕头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陈郴告诉记者,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全国各地的清明节风俗习惯有所异同,特别是在潮汕地区,老百姓过清明节有着独特的地方特色,不少风俗的背后还“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传说故事。

“挂纸”,祭先人也禁烟火

潮汕人清明节扫墓,通常得在节前三天至节后三天内进行,无论提前或延后都被视为对亡人的不敬。在祭祀前,潮汕人通常要先“拜公”,即拜土地爷,然后才开始祭拜自己的先人。祭拜时,要先除草、培土,并将坟墓周围打扫干净,然后再检查墓碑上的字迹有无脱落,如已损毁模糊,则用绿色的油漆刷描写先人的名字,而用红色油漆写其他的字。油漆完毕后,还要压纸钱,分别压于碑顶和坟身上。如果是去年清明节后才修的新坟,碑石顶端要压下十二张宴币,若为闰月则压下十三张,作为给亡人阴间花费之用。坟身上也要压上五至七层纸镪。今年压多宽,明年就多宽,不能扩大和缩小,据说这是死者还“地租”的范围。如果是去年新修的坟今年扫墓就称作为“新社”,要压红白纸镪,以后每年压的便用白纸条。

扫墓时还必须摆贡品,通常贡品分为“大三牲”和“小三牲”,“大三牲”指猪、牛、羊,“小三牲”是指鸡、鹅、鱼,现在潮汕地区一些百姓习惯将鸡、鹅(或鸭)、鸭蛋作为“小三牲”。此外,还要摆上茶、酒、鲜花、水果、粿品以及亡者生前喜欢吃或用的东西等,不少潮汕人摆放的供品中还要有烫熟的蚶,吃了蚶用蚶壳压纸镪,意为留给祖宗当钱用。

摆完贡品还得点上香烛,并由家族中有声望的长辈主持祭礼,主持人通常代表家人向亡人汇报近来家中各种情况,同时向先人祈愿求保佑。行祭礼时,供奉的茶、酒都要三道、三巡,以示对先人之敬重。

潮汕人扫墓时要“挂纸”,清明扫墓叫“挂春纸”,而“挂纸”不仅祭奠了先人,而且也切合了寒食节不生火的传统以及政府倡导文明祭祀严禁烟火的要求,所以非常值得提倡。

现状 祭祖,公祭私祭聚感情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扫墓时的贡品及祭祀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有了不少新变化。比如,贡品中除了传统的物品外,还有人喜欢制作汽车、洋房、外币等共先人使用。而且现在扫墓不光是纪念自己的祖先,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人们也会在清明时节前往祭奠。

每逢清明时节,各机关团体和学校纷纷组织队伍前往各烈士陵园扫墓,一方面通过敬献花圈寄托哀思,并追念先烈的业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大家也会借此机会举行宣誓活动,以激励壮志,继承发扬先烈光荣传统。

由于潮汕是著名的侨乡,在海内外拥有众多侨胞,大家也常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所以清明祭祀也分为公祭和私祭。

私祭就是指各家各户分别祭祀自家先人,通常以关系密切的直系亲属为主,规模较小。而公祭则包括祠堂祭祀和共认的祖先祭祀,通常规模相对较大,有时前来祭祀的人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是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可能互不相识,但都会在清明节时纷纷聚集到一起寻根问祖。近年来,一些规模较大的公祭甚至成为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成为凝聚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挂纸”的由来

秦以前已有祭墓之事,但不在清明。至唐代,清明扫墓开始盛行,唐玄宗曾明确规定允许百姓寒食时扫墓。宋代则规定从寒食到清明祭扫坟墓3日。

潮汕各地清明节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潮人俗称为“挂纸”。称“挂纸”,是因为清明扫墓时,“松楸丘陇间遍悬楮钱”(清乾隆《揭阳县志》)。为与冬至扫墓有别,清明扫墓就叫为“挂春纸”,而冬至扫墓则称为“挂冬纸”。

潮诗《清明》云:“春暖莺飞待雨晴,漫山挂纸染陵茔。”古代潮人清明上山扫墓,由于寒食禁火,故不敢焚化纸钱而挂在墓碑上及将纸钱撒于墓堆,谓之“挂纸”。潮俗扫墓要整理墓地,并用“银跦”、“沙绿”(红绿油漆)精工填补墓碑上的凹刻文字(俗称“妆坟碑字”)。还要将黄白的“钱纸条”用“土圪泥”压紧,不让纸钱漫天飞舞。这些都是古俗的遗风。清明日世人把它形容为“山开花、石流血”,堪称十分真实的描述。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