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陕西富平传统节日民俗

陕西富平传统节日民俗

作者:彭辉来源:网络2019-03-14

二、夏节

1、佛诞节:四月初八,“人戴皂芽,曰‘不病耳’”(明《富平县志》)。传说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佛诞辰日。东汉以前,“佛诞节”主要在寺庙举行,魏晋南北朝时流传至民间,唐宋时益盛。富平地处古都长安北地,礼佛之风由来已久,尤以流曲“四月八庙会”远近闻名。

是日,兴集市,唱大戏,拜寺庙。流曲东街头牯(牛马猪羊)市,西街经货(布匹衣服)市,北街山货市,南街蔬粟市。炸油糕、羊肉泡、餄饹、酪糟、琼锅糖等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十里八乡民众,云集四街,熙熙攘攘,叫卖吵嚷之声不绝于耳。又因时值麦收前,牲畜、农具交易非常红火。民间俚语戏言:“流曲街,四门开,有钱没钱都进来。”过去人们日子过的惜惶,尽管囊中羞涩,也要去“四月八会”上逛逛,啥也不买,图个热火。今流曲“四月八庙会”几乎荒废。

2、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其来历传说颇多,尤以“纪念屈原”流传最广。

史载:公元前278年,秦军破楚,屈原投江殉国,沿江百姓划船打捞,并投食喂鱼蟹,以保全屈原尸身。后来演化为端午节包粽子祭祀屈原。富平习俗,端午节盛行包粽子、炸油糕、挂艾叶,戴香囊。黎明张贴钟馗画像,采集艾叶挂于门窗,意在“避邪”。至亲之间以粽子、油糕、甑糕等甜食相送。孩童带香囊、耳鼻点敷雄黄酒,是以驱疫防虫。姥姥给外孙“送端午”,有花馍、粽子、甑糕、黄杏、红裹肚、虎头帽、猫娃鞋等。“红裹肚”绣以壁虎等图案,意在消灾避邪,保佑平安。

3、转麦罢:时在麦收之后,“女以新麦食,送其父母,曰‘女看娘’”(明《富平县志》)。新婚夫妻则双双前往,马条笼子提着大馍、油角角等礼品,与父母共同分享丰收果实。父母则以摊煎饼、烙油馍待新女婿,共庆好收成。

4、六月六:传说是盘古的忌日,世代祭祀之。富平习俗:“是日,各拜坟墓,亦夏祭意。取五更时水作麯,曰‘压麯曲’。又于是日曝物,曰‘虫不坏’。又于是日作酱,曰‘不生虫’”(明《富平县志》)。拜祖坟时,以清凉水洒于墓冢,意寓驱暑。据说取五更泉水,釀酒粬质量好。又时值小暑大暑,气温升高,民间盛行洗浴、晒衣物。又逢金粟山“六月六庙会”,烧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三、秋节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亦称“七夕节”。富平民谚:“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传说天上织女下凡,与牛郎结成一对恩爱夫妻,却遭到王母娘娘的反对,狠心将织女抓回天宫。牛郎用筐挑着一双儿女奋力疾追,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划了一道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能相会。织女百般哀求,王母娘娘才准许织女牛郎七夕相会。到了这天,喜鹊都飞上天搭鹊桥去了。

昔时,富平乡下流行“扶七姑娘”习俗。是夜,姑娘们用麦草捆扎成“七姑娘”,“陈瓜果于星月下,曰‘乞巧’”(明《富平县志》)。意为乞求织女赐给自己灵巧的纺织、刺绣、缝纫等手工技艺。待星星出全后,姑娘们各人捧出一盆“巧”(豆芽或麦芽),相互攀比看谁的“巧”长得好,寓意姑娘心灵手巧。一直守候到云遮月,牛郎织女相会后,方才散去。此习俗一直传承到解放后。今则失传。

2、中秋节:八月十五,时值仲秋,故称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等。最早见于《周礼》“中秋夜迎寒”的记载,起先是官家祭拜月神的礼仪,后来传至民间,逐渐形成了中秋节习俗。相传天上有个神仙叫吴刚,因犯天条贬谪到月宫伐桂,其树随砍即合,吴刚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后来吴刚用桂花制成了“桂花酒”,故世代祭祀之。

又传说远古时,大力神后羿娶嫦娥为妻,王母娘娘赐“不老药”。歹人趁后羿外出狩猎,威逼嫦娥交出“不老药”。情急之下,嫦娥误吞“不老药”,立刻升天奔月而去。后羿得知,悲痛欲绝,遥望月宫,蓦见嫦娥身影,急忙追去,无奈怎么也追不上。后羿思念爱妻心切,便在后花园摆设香案,遥祭嫦娥。百姓闻知纷纷效之,从此有了中秋拜月的习俗。

明《富平县志》云:“八月十五,间送月饼,曰‘玩月’。”是日,女儿给娘家送节。夜晚,人们于皓月之下,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合家团聚,共赏明月。远方游子思念家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家中娇妻思念丈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节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哀思。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3、重阳节:《易经》:“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称谓‘重阳’”。史载:春秋战国时,齐景公于重阳节爬山登高,顿感天高气爽,心旷神怡,视为吉日。以后每年此日,齐景公都要登山远眺,插茱萸(越椒)。文人雅士相继效仿,相聚畅饮,赋诗抒怀,逐渐形成习俗。唐王维诗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富平民间习俗,“九月九日,馈枣糕于女家,曰“送糕’”(明《富平县志》)。糕形如宝塔,分层叠起,高至盈尺, 每层中间嵌红枣、核桃,上插面塑人物、动物、花草,意寓“步步登高”。送时置于竹筛,四周以红方柿点缀,分外好看,惹得沿途群众争相观赏,啧啧称羡。汉《西京杂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取重阳“久久”之意,又称“老人节”。故有重阳节“赏菊”、“吃长寿面”之习俗。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