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正月十六全国各地习俗

正月十六全国各地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2-08

河南中原地区:跑百病

中原地区有“正月十六跑百病”的传说和传统习惯,形式大抵和走百灵差不多,只是叫法不同。也就是说正月十六这一天,吃过早饭,几乎是家家户户都大门挂锁,全家出动,到四处去“跑百病”。在过去,老年人爱去逛庙会,参禅拜佛,祈佑福祥;年轻人也多会去尽情享受各种愉悦身心的游艺活动。即便是那些平时不太爱游逛,喜好清静的老人,凡是能走动的,这一天也都不会呆在家里,大多都会穿得暖暖和和,拄上拐杖去田地里转转。

据老人们讲:经过正月十六这一游,就会使“百病”在舒心畅快的短距离旅游过程中,全部“遗”在路上,“遗”在野外,使得“百病”全消;没病没灾的会好上加好,更加健康;有病有灾的正好“遗”掉,逢凶化吉,时来运转!如此良好祝愿,你能说它不对?因此,这一天的出游,也有一个禁忌,许多地方人们都可以去,就是不能专门去串亲访友,到别人家去“游百病”,你若贸然去了,人家会认为你会将自己身上的灾病“遗”在他们家里,于他的家人不利。所以这种犯忌讳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干的好!

从更深层次分析这项民俗,我们会发现,“跑百病”其实是一种可以起到协调、吻合、衔接、舒缓火红的年节放浪与很快即将转为正常的春耕生产生活秩序的减压阀与缓冲器。它是一项调养身心、振奋精神、恢复体力、以利再战的年节良俗!对于信奉“天人感应”的中国人来说,在年节的热闹使人疲倦之余,在冬去春来春耕生产即将开始之际,来“游百病”,正是对“人身虽小,暗合天地”这一机理进行的民俗学解释。

河南新县:游百病

河南新县、光山一带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习俗,当地称为“玩十五、逛十六”。正月十六日一大早,男女老幼就会穿上新衣,成群结队的走出家门,到野外田间走看踏青。安阳地区有正月十六逛庙会、到郊外踏青的习俗。当地有“正月十六不走动,闺女媳妇定得病。”的说法。

石家庄等地:烤火

正月十六烤火祛病的习俗多集中北方一代。民间有烤火祛、家道兴旺的说法。北方不少地方都有正月十六“烧柏林、烤百病”的习俗。清朝《大同县志》记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

河北石家庄、保定一带有正月十六日“烤百灵火”的习俗。也叫“烤柏龄火”或“烤百龄火”。称“烤柏龄,去百病”,可去灾除病、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一带习惯上称柏树为柏龄树、百龄树、百灵树,烤百灵火时主要是用柏树的树枝点火。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柏树枝,原来都是到墓地附近柏树多的地方采折,现在一般是到集市上购买。正月十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前堆起柏树枝,燃起熊熊的火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有些老人还要在火里烤一些食物,说是吃了可以免灾去病。这时,整个大街、村子上空,都会同时燃放鞭炮、焰火,一时间烟雾迷漫,到处散发着浓重的柏树香味。称作百灵火的地方,据说还有这一天烤火十分灵验、包治百病、百试百灵的意思。烤完百灵火,就象征着年过完了,大家该盘算着干什么了,意味着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

河北邢台、邯郸一带正月十六有烤“大门火”(也叫杂病火、大明火)的习俗。吃罢晚饭,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大火。燃烧物多是自家的草墩子、破篦子、旧笤帚、烂家什,但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其寓意为烧掉旧的,换上新的,辞旧迎新。烧柏树枝有去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的寓意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涵义。人们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家里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

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每年正月十六晚上,各家都会点燃篝火,燃烧柏树枝条。孩子们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的民谣。人们围拢在火堆旁,将全身烤遍,以期新的一年里祛除百病,平安健康。

河北东光:走百遍,去百病

二郎岗位于河北东光县,二郎岗永清观是北方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据《东光县志》记载,二郎岗又名“护邑岭”,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李政捐资兴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李义又加以修缮。永清观历经200余年,兵燹灾害,风雨剥蚀,殿宇濒临倾颓。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邑人马永图增屋建宇,广植松柏,永清观始为壮观,庄鹏举为此撰写碑文以示纪念。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是二郎岗庙会,俗称“走百遍”、“去百病”,届时,十里八乡的民间花会竞相登岗,观者摩肩接踵,盛况空前。

在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成群结队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

河北井陉泾县:转黄河

河北井陉县一带有正月十六“转黄河”的习俗。该县南王庄、芦庄、胡家滩等村都有专门的组织“黄河会”,会内有会田十多亩供大家轮流耕种,轮到谁家种会田时,这一年就由谁家主持操办黄河会。十六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要去“转黄河”。操办的人会布置由人群组成的“黄河阵”,人们扶老携幼、鱼贯而入。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这一年就可以消灾除病。在东王庄一带,也有叫“游百病”的。人们在游走路上佩戴柏枝,故意让柏枝掖掉,称作“板(扔)百病”。

河北沧州:溜百病

河北沧州一带有正月十六“遛百病”的习俗。每到正月十六晚上,人们倾城而出,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门观花灯、放焰火、走桥头、丢药渣,俗称“遛百病”,也称走百病、丢百病、走三桥、摸钉。可以说是万人空巷。

溜百病这一习俗早在明朝就盛行于京城,最初仅限于妇女。万历年间《宛暑杂记》一书中描述:“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一人持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处,三五相率一过,取渡厄之意。或云经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所以市民为了新的一年没有病灾,都会参加这个活动。带上一分、两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不同面值的硬币。每经过一个十字路口就会扔起个硬币。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大家相互捡别人撒出去钱。这种形式被称为“捡福”预示着新的一年会有好的福气。

嘉祥:舞旗花

舞旗花的准备工作须提前几天进行,到坟林山坡拾扫柏颗,寻找来废锅用石臼捣碎,选街面中央刨冻土、修地臼。做这几样很辛苦费力,此外,还要准备好麦秸、锯末、旗杆、拴羊的铁索和凿好眼的废铁桶。

旗花的事都是有孩子头领着做。天不黑就闹着叫大人烧汤,吃饱喝足了,拿着家伙到宽阔点的街面上集合。旗型铁桶里表层装的是豆秸,然后锯末,靠中心和底部便是柏颗和锅硝。旗杆约丈高,用铁索把上头和铁桶连结实后,先将豆秸点着了,来金迅速把旗杆下头插在地臼里,开始转动。随着火势,慢慢加快速度,一条吐着火舌的游龙便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四周的人们的呐喊声,转动者越发卖力,直到汗流浃背被换掉为止。当碎锅硝烧红之时,正是最精彩之处,火红球变成了白炽球,四射的金星噼啪作响,漆黑的夜晚亮如白昼。速度再快点,铁索拉平成水平状,迸发出的锅铁打到石墙上,再反射回来,围观人群生怕飞到自己身上,不由得往后撤了再撤。伙伴们不怕疲劳,轮番上阵,这一旗烧完了再装第二桶,把舞旗的都热成了光脊梁。一直把孩子们累得不能再玩了为止。

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叫张大力的,力大无穷,他年青时就舞过这个,传说他一口气就能把一旗舞完,而且把整个旗杆举起来舞,拿在半空划大圈,这是咱常人难做到的,几百年了,人们只说他一人。

舞旗花,源于何年?大概是源于明朝洪永年间。大量的士兵转业到苏鲁豫皖,垦农安家。为增添节日喜庆气氛,把军队的火药成份改过了,装在铁桶里摇,后来便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在嘉祥农村,直到现在每年都有上演。这是一个充满无限乐趣而又欢快的夜晚,是孩子们的天下。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