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 细说“二月二”各地民间习俗

细说“二月二”各地民间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2-10

全国各地具体习俗

北方

北方是龙神信仰。

北方地区的“龙抬头节”习俗,据吉成名《龙抬头节研究》一文考证,最早形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随着居民的迁徙而向其他地区传播。

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地表水源短缺,而农作物的生长又离不开水,北方农耕人民渴求水和期待降雨的心理就折射反映在北方民众的生活习俗之中,许多习俗都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民众对水的渴求以及由此产生的信仰和崇拜。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的神灵,人们把它看作是会兴云布雨、主管雨旱之神,从而在北方产生了一套崇龙、敬龙的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突出表现在“龙抬头节”中的一切禁忌习俗中。

北方龙抬头节则无抢花炮之习;看的是诸如评剧、京剧、晋戏及河北土戏等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戏。

华北地区

北京:剃龙头,照房梁,吃春饼,吃面条,吃驴打滚等。

剃龙头  二月二剃头是许多地方的风俗,谓之“剃龙头”,一直到今天,二月二这天理发店里还是人满为患。之所以选择二月二剃头,一方面是因为俗信“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头发已经变长;另一方面是取龙抬头之吉意,祝愿儿童长大以后有出息。

其实“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照房梁  在北京民间有民谚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

吃龙鳞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牙”(北京)等。

吃太阳糕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吃驴打滚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

天津:吃焖子、绿豆芽等

天津民间流传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意指这一天是龙王露头的日子,天也要下雨,而且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

引钱龙  旧时这一天,农家主妇们清晨起床,以鞋或扫帚击打炕沿,口中轻声念叨“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随着念,端起盛灶灰和谷糠的簸箕走出大门外奔河边,到河边后再折身往回走,一边走一边撒草灰、谷糠,有意弯弯曲曲地撒进院内,直撒到水缸边,再绕水缸撒一圈,名曰“引钱龙”,示意引龙回家后,蛇蝎等百虫不敢出来伤人,且生活富足。接着蒸年糕,表示欢迎龙的到来,同时表示蒸死害虫,使其不再糟蹋庄稼。

画仓 二月初二这天下午,城郊农家要举行“画仓”仪式。这种画仓,由年长者操作,其手端一簸箕灶灰一把把撒在谷场和庭院上。先撒仓顶,再撒仓肚,随后撒仓门。撒完后,命儿孙抓些五谷杂粮放置仓里,上面用纸再加砖或石板压严,以此示意仓粮完好,不受损坏,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二月二又被认为是土地神生日,各土地庙均有香火。

食物与禁忌  这天的应节食物是煎焖子、烙饼、炒鸡蛋和豆芽菜。焖子是一种凉粉,切成块油煎,再用麻酱、醋、蒜、香油等小料拌着食用。煎焖子意在煎死一切害虫。烙饼称为“龙鳞饼”,以示保护龙或坚固龙鳞,使龙鳞完整。吃豆芽菜,喻示万物生辉,日后生活美满。晚上还要做面条,叫“龙须面”,即有保护龙须不伤之意。汉民族有的人家煮猪头,以待龙醒后来临,给全家人带来幸福。这天忌妇女做针线活,以防针扎坏龙眼、扎伤龙身。盛行男人在此日剃头头的吉利。

如今,天津城乡仍沿袭龙抬头的旧俗,但大多数人家仅仅是吃应节饭食而已。此日剃头理发之风则日趋兴盛。

河北:挑龙蛋等

引龙  引龙的方法大致有二:一是撒灰引龙。北方地区人们是日以灰(有草木灰、灶灰、糠、石灰等)从大门外一直撒到灶间,绕水缸一周,叫“引钱龙”,说是可引龙出世,百虫慑伏。清咸丰《武定府志》载:“以(二月)二日为春龙节,到灶灰围屋如龙蛇状,名曰引钱龙,招福祥也。”宫景辉等《中国志·天津篇》载:“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按天津旧俗,要向河沿水边撒一条青灰做的龙,再用谷糠撒一条黄龙引到家中,取送走懒龙、引来钱龙之意。”总之,撒灰至井边(或河边)就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汲水引龙。是指清晨汲水回家,谓之引钱龙回家。河北《怀来县志》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以近惊蛰也。各家晨起汲水,有祓禊之意。”

挑龙蛋  二月二在河北,农村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除虫、熏虫  二月初在惊蛰前后,是春回大地、农耕开始之时,又是百虫出蛰、蠢蠢欲动之时,故民间有许多采取清扫、拍打、撒灰等手段以除虫的岁时活动,其中除了引龙伏虫外,还有咬虫、摔蝎、熏虫、击梁等活动。旧时熏虫方法是以油煎食物,用油烟熏虫蝎,并食此物,俗称此举可免虫蛀,流行于华北一带。河北《永平府志》载:“用香油煎糕熏虫,则物不蛀,且以避虫蚁。”

与“百虫”有关的活动是:“煎饼贴符”和“灶灰围屋”。惊蛰以后,百虫出土,所以,在农村,防虫就成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煎饼贴符”体现的就是:通过对食品的煎来煎去,反复煎烤,以震慑春天萌动的害虫。此时的“灶灰围屋”,也是为了抑制害虫。嘉靖河北《广平府志》就有记载:“二月二日,撒灶灰围屋房,禁蝎。”

禁忌  为尊崇龙的恩赐,使其为民兴风作雨,保佑丰收,是日有许多忌讳,包括:

1、忌动针线。是日不能动针、刀、剪子,怕伤了“龙目”,招致灾祸。河北《张北县志》云:“(二月二日)妇女忌针黹,恐刺龙眼。”《中国志·天津篇》载:“妇女们在这天不动针线,怕扎坏了龙眼。”

2、忌洗衣。是日有些地方还要停止洗衣,说是恐“伤了龙皮”。

3、忌磨面。河北《新河县志》载:“忌磨面,恐榨龙头也。”

山东:吃炒豆等

引钱龙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

嫁女住春  北方农家有在二月初二日把已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小住的风俗。河北《滦州志》载:“(二月二)先期,俗必迎女归宁,谓之‘住春’。”山东《历城县志》载:“仲春月二日,打灰囤,逆女归宁。”有的地方在二月初二,新出嫁的女儿要带上用青布缝制的囊袋,内装百果五谷回娘家小住,俗称“送二月二”。

吃炒豆  每年农历二月二在一些北方地区,山东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俗,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的习惯,提前几天用佐料把黄豆泡好,晾干,这天炒好,相遇时相互交换吃。也有用糖炒制的,但主料是黄豆。孩子们走到那家,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炒蝎子爪(既炒的黄豆),大娘婶子给一把”,料豆(既炒的黄豆)成了招待的主品。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

孔子故里——曲阜:剃龙头、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

孔子故里山东各地民众在用传统习俗迎接“龙王爷”的“苏醒”。大人、孩子都剃头,叫“剃喜头”。特别是男孩子,要理发,谓之“剪龙头”,昭示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家家户户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尽管这些古老的谚语已有许多人不会诵读,但约定俗成的习惯却一直广泛流传至今,且备受众人推崇.

山东汶上县——骡马大会,画粮囤、吃炒豆子、荠菜饺子。忌喝糊犊、动针线、不在屋内梳头。

在山东,这个节日是春节后的一个重大节日,特别是汶上县南站镇在这天还是闻名中外的土地庙子骡马大会,远在新疆、内蒙的提前赶着牲畜来赶会,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参加这个物质交流大会。

这天天明后,太阳未出前,习惯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围一个像盛粮食囤样子的图形,中间放上五谷杂粮,用砖压好,预示今年粮食大丰收,盼望有一个好的收成。用草木灰撒在墙根,念叨“一把灰,两把灰,蝎子蚰蜒死到堆”,传说这样小孩子在墙根玩耍,就是有这些害虫,也不会伤着孩子。还有吃炒豆子(这种炒豆子被当地人成为“料豆”,又称“蝎子爪”。其中,料豆,指黑豆、黄豆或花生等,一般煮熟或炒熟,也说料豆子。

这天不允许喝糊犊(用面粉做成的汤),特别是家中有属龙的更是不行,传说怕糊龙眼,命不长寿,这天只能吃面条、水饺。水饺馅子是从农田中挖的荠菜、春节的肉,加以佐料制成。县城在这之前就有卖荠菜的。这天妇女不能在房中梳头,不然,屋中会掉蚰蜒。

而且,妇女也不能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过了二月二,农民就开始忙农活。 人们吃着料豆去赶二月二的土地庙子会,玩耍、购物、交流、看戏等。学生们到了学校,更是热火朝天,教室成了料豆的小型展览会,嬉笑品尝,看谁家的手艺好。

栖霞有些习俗颇具胶东特色。旧时早晨起床前,先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农民则要撒灰囤:大清早在太阳出来之前,用草木灰在场院或临街的空阔处,撒出一个圆圆的粮食囤子,囤子边上通向自家门处撒成一只登梯,然后踏着登梯在囤子中间放些五谷杂粮,称作“打囤”或“填仓”,寓意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栖霞县志》载:“二月初二日,俗称‘龙抬头’节,清晨各家用草木灰在院内、门口、场园撒成盛粮囤子状,谓之‘打灰囤’,象征五谷丰登。”同时,各家各户还在炕墙下及房屋墙根底下,撒下草木灰,熏虫。

“串龙尾”也是胶东各地流行的习俗。二月二清晨,孩子还没醒,大人就把事先串好的龙尾给孩子戴上,女孩系在小辫上或衣领后面;男孩则系在衣领扣上。龙尾的串法很上讲究,秋天收了高粱秸,挑出粗细合适的高粱秸,摘掉叶子贮藏起来。串龙尾时,将高粱秸逐段剪成寸长,再把平常攒的花花布剪成寸把长的方片或圆片,用红线或蓝线与高粱秸交替串起。串戴龙尾是祈盼孩子学业上进,早跳龙门。

龙口将农历二月二、五月十三和七月七列为三大“雨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虽然雨水节气已过,但老天未必肯降甘霖。“春雨一厘珠玉种,秋风满世稻粱馨”的联语,正道出了农人们对春雨的急切盼望之情。二月二适逢惊蛰前后,百虫复苏,人们自然希望龙王行云布雨,恩泽苍生。

青岛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又称“龙头节”,它也是土地神的生日,又称“土地会”。天暖和了,地气上升了,年节也结束了,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旧时,以农业为主的旧青岛人开始了新的一年的劳动。这一天,富人家的觅汉(雇工)上工,崂山庙、寺里的佃户也开始干活了,农户开始试犁。这一点类似现在的新市民到城里打工,不过换了身份,时间也提前到7天大假后就有了上班的人。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旧俗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

旧时,青岛地区的农户要在二月二的凌晨,用草木灰在院内、胡同,场院撒些圆圈,名曰“打囤”。囤内划十字,放少许豆、麦粒,乞求粮食满仓,五谷丰登。清代《即墨县志》载:“二月二,食炒豆,煎饼、以灰界地作仓囤状形,撒以五谷,宜亦祈年之意。”过去做饭用是大锅灶,烧柴草,草木灰多的很,取用方便,现在锅灶改革了,习俗渐消。不过吃的还是发扬光大,吃煎饼、小豆腐,最火爆的是吃糖豆,有炒黄豆,炒地瓜棋,炒面棋,最近上大超市看一看就知道,卖的最火的就是各种二月二棋子。

日照粘糖豆,把糖熬化,把炒熟去皮的花生沾上糖,又香又甜。

河南:花朝会

阅读了河南数十部新县志的风俗编,均记有“二月二”习俗,不过多把二月初二称为“龙动节”、“龙抬头”、“龙头节”或“中和节”。《洛阳市志》风俗编虽未记花朝节,可是《翰墨记》中,早就有“ 二月二日花朝节,洛阳风俗,士庶游玩”之说,因此,笔者以为两者只不过是同一习俗的不同名称。《清河县志》的社会生活编就明确地记载:“二月初二古称‘花朝’,俗称‘龙抬头”’,民间流传有“花朝月明,棉花十分”、“花朝晴,万物熟成”的谚语。

现在河南民间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圈满,小圈流”、“二月二敲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之说。这些民谚均寄托着农民盼丰收的良好祝愿,说明两地的习俗是一致的,而古城所保留下来的“花朝”习俗,相对地较现今中原地区更为古朴。

兰考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

开封二月二,龙抬头,春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用愁”。二月二这一天,人们的活动,大多和“龙”及“祈雨”相关。这一天妇女要停止做针线活儿,全家人要吃龙麟饼(一种长条蜷曲带儿的饼,类似开封人过去常吃的“菜蟒”)和龙须面。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开展耍龙灯的大型民间娱乐活动。龙灯,是人们将想像中的龙分段制成多节,以木柄挑起来,翻卷腾跃,再配上锣鼓、唢吶助兴,声势浩大,是很热闹和吸引人的。居家还有一种“引龙回”的活动,就是当天清早人们要挑起灯笼,把草木灰和谷糠,从河边或井旁一直撒到自家的水缸边,祈求龙王爷赐福。

开封一带历来春季多旱,水贵如油。旧时开封城乡都建有龙王庙(开封馆驿街一至四道衚同处,旧时就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龙王庙),祈求龙王降雨,以保农业丰收。因此,二月二敬龙王的风俗在开封非常盛行,相沿不衰 。

二月初二一大早,开封人家和其他地方一样,也要进行“引龙回”活动。不过,开封人叫做“领龙”。早饭前还要“敲门头”。家长手拿一根小木棒,边敲门头边唱顺口溜:“二月二,敲门头,金银财宝往家流;二月二,敲门环,打的粮食吃不完。”借此吉祥语以求家财兴旺。到了傍晚,开封有些人家在院子内及大门外,还要用草木灰撒一个圆圈,意为粮囤,圈内放入高粱、谷子、黄豆、玉米、芝麻等五谷杂粮,称为“填仓”,预祝夏秋“五谷丰登”,仓满囤尖。这种活动农村比较盛行,城内过去五座城门内沿街的粮行,也有此项活动。

每逢节日都要有节日食品,是中国人的必备节目。“二月二”自不例外,开封人家二月二最主要的节日食品是炒凉粉,为什么要吃炒凉粉?书上说其意为:“干旱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温暖多雨的季节即将来临。”我总认为这话表达的并不贴切,不过,开封的炒凉粉确实好吃(特别是街上卖的),一直到现在它都是开封很有名气的风味小吃之一。

“二月二”的另一节日食品是“烙馍”,一种在“铁鏊”(特制的平面圆形炊具,中心微凸)上烙出的薄饼,吃时饼中卷入炒鸡蛋、炒肉丝和大葱、甜面酱等,十分好吃。人们认为,二月二这一天吃用油煎、火烙的食物,可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当然,这又和前面谈到的“惊蛰”有关。“惊蛰”一过,年前“入蜇”的各种昆虫、小动物,当然也包括一些含有有毒物质的昆虫、小动物在内,如蝎子等,它们出蜇后开始在地面上活动,不可避免地会有侵害人体的现象,吃了油煎、火烙的食物,能不能真的防止毒虫的侵害,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不妨认为“食用油煎、火烙食物可以防止各种毒虫的侵害”只是人们想当然的一种善良愿望罢了。

截止到上世纪30年代,开封城里的学生和男孩子们很少有“留头”(留长发)的,都是剃光头或留个小平头(板寸)。一般说,农历正月不剃头,二月二这一天或者前一天要理发(剃光头或者留个小平头),互相见面时有人会开玩笑地拍打拍打对方的头,谓之“打龙头”,为图吉利,挨了打的人也不能恼。

“二月二”这一天,还有成群结队的人上龙亭游玩,为的也是“打龙头”。当然,这个“打”是对“龙”的一种尊敬和爱抚。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