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客家人春节吃什么菜,大有文化

客家人春节吃什么菜,大有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4-02
客家人春节吃什么菜,大有文化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计划经济时代,小孩最喜欢过年,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唯有过年能吃上一顿大餐,即便是寒酸些的家庭,这一餐也会弄得很丰盛的。

由于客家民系发展的独特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饮食文化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客家人过年吃什么菜,其中就大有文化。

过年的宴席以肉类为主,不上素菜(豆腐除外),萝卜、冬笋、香菇等作为肉类菜的辅料出现。菜的样数要逢双,一般为12个以上,色彩要体现红色,以示喜庆。过去农村时兴“四盘八”,即四个盘,八个碗,如今都以盘而代之。

各家各户虽有不同的喜好和习惯,但有三样菜是绝不可少的:头牲(鸡)、猪肉、鱼。

客家人有祭拜祖宗的传统风俗,而“三牲(鸡、猪肉、鱼)”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少了则为不敬。由于“三牲”在客家人观念中地位特殊,有着特别的文化象征意义,因此被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和人生仪礼中。

在“三牲”中,鸡又称为“头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古人把鸡比作“太阳鸟”,崇敬有加,誉鸡为“德禽”。文人墨客对鸡也多有颂扬,汉文帝时期韩婴在《韩诗外传》中称,鸡是“五德之禽”,文、武、勇、仁、信五种德行俱备。古人结盟、立誓时,把动物的血滴入酒中,饮酒盟誓,君王用猪血,大臣用狗血,百姓用鸡血,鸡成为民间吉祥的化身。无论任何时候,客家人传统宴席上的第一道菜就是鸡,无鸡则不能成宴。

“三牲”中的猪,在传统文化中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常常把猪当作旺财吉祥灵物之一,寓意财神护佑、旺财催富。

“三牲”中的鱼,与“余”谐音,象征年年有余,而“如鱼得水”更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种理想追求。

除了“三牲”外,还有几个菜也是应该有的,比如票子(肉皮),象征来年财源滚滚;肉元,比喻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等等,至于其他的菜就可随意选取了。

豆腐作为素菜,为什么可以登上客家人的宴席?豆腐制作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被称为“豆中之王”,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古代,大豆苗的嫩叶被称为“藿”,是古代的五蔬之一,是重要的蔬菜。五代时期,豆腐被称为“小宰羊”,被认为是可以和羊肉媲美的美食,“穷人三月不知肉味”,全靠豆腐补充营养。豆腐在宋代就已广泛普及,至清代更成为上至皇家贵族,下至穷苦百姓的日常食品。

客家菜的特点,主要以咸、辣为主,这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客家人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以辣味为主的辣椒、姜、葱、蒜等食材温中散寒,对于除湿祛寒都有很大的功效。而且客家地区自然条件艰苦,劳动强度大,需要较多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由此以来便形成了客家菜的咸辣特色。

客家人长期迁徙流离,聚居地区大多经济落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强,客家菜大多就地取材,有山上采的冬笋、木耳、香菇;地里栽的萝卜、青菜、姜葱蒜;栏里养的猪、牛、羊、鸡、鸭、鹅;河里捞的鱼、虾、蟹等。如今,这些“土生土长”的食材,不仅农村人喜爱,而且也被城里人视为席上珍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多吃腻了,更多人在追求营养和美味,不再在乎荤与素、咸与淡。过年的气氛也有所淡化,人们更看重的是一年一度全家人难得的团聚机会。然而,客家人这种过年的传统风俗,却一直得到保留和传承。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