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文章列表
溱潼会船节,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在姜堰市溱潼镇举行。会船分为篙船、划船、花船、贡船、“拐妇船”等。种类不同,项目不同,风格不同,服饰不同,可谓各领风骚。届时千舟竞发、百舸争流,场面壮观。赛船结束
苗寨里的九月九节有很多活动,斗牛、吹芦笙、赛马、斗鸟、斗鸡等等。比如黄平的五里墩、施秉的把琴、镇远的涌溪等都要开展这样的活动。 苗家九月九“斗牛节”,是镇远涌溪乡一带苗家人庆丰收自发
进贤县白圩牛会节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商贸功能较全,幅射区域较广,是进贤县具有代表性的集商贸,文化于一体的传统民俗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初二的白圩牛会节,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
正月初十,是广西岑溪人的上灯节。这天亲戚朋友都带礼物来道贺,主家设宴招待,是谓请灯酒。 据《岑溪市志》记载,新生儿如是男孩,满月后,在次年的农历正月初十日,要悬灯庆祝,俗谓“上灯”。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郧西县境内因为天河的存在,而聚集了大量的“七夕习俗”文化资源。目前,郧西七夕已经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
诗祖故里二月二 农历二月二是十堰人比较重视的传统民俗节日,与中国大多数传统节日核心内容相对单一不同,二月二的文化内涵特别丰富。首先,“二月二,龙抬头”与中国古代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
巴州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游,登上城周的南龛山、王望山、西龛山、白塔山。其作法是:一家老小,关门上锁,带上饮食、娱乐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这一天,巴州人的春节才算结束,此俗历来有之。
旧时客家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俗称为“送寒衣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清明节、秋季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中的 “三大鬼节”。是日人们要烧五色衣纸,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
在一年一度的农历七月十五前夕,饶平中部山区群众心怀追念祖先追求和谐的理念,节日未到祭品物资先到,备好糖、豆、糯米、粘米、芋头、三鸟等食品及纸烛,过一个传统佳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
农历七月十四,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即“鬼节”,是中国汉族的民俗节。按传统习俗,这天要向已亡故的先辈亲人进行祭奠、悼念活动。萍乡一般家庭“过节”的方式是:准备一桌餐菜(晚餐,正常的熟菜)作为
农历七月初七,人称“七月七”。过去每逢七月七,乡村各家都要给男孩蒸“砚台馍”(形似砚台,上置白面做的笔、墨、纸、镇尺等文房之物),希望男孩吃了能读书有成;给女孩蒸“壳儿馍”(形似妇女做针线活时放
农历七月十四,是广西人最重视传统节日之一“鬼节”。“鬼节”里,广西家家户户都要吃鸭子,鸭子成为了当仁不让的“主角”。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农历七月到了“七月节”随即登场。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农历七月,节日多多,有七月节、乞巧节、还有插香节,颇为重视这些节日的台山人在这个月里如过年一般准备着。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1989年国家定为老年节。《铜仁府志》云:九月九日文士有举登者,就近郭山椒结伴,眺赏竟日始归。”杜甫《九月》诗:“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古今中外、各个种族,对神灵的敬畏似乎是共通的文化现象。人们把所有的神灵供奉于神殿庙宇,然后顶礼膜拜。有趣的是,人们在敬畏的同时,也与神灵保持着无形的距离,所谓敬而远之。但思南板桥郝家湾一带的百姓
西和“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六月三十至七月初七,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西和县未出嫁的姑娘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歌舞活动,祈求“巧娘娘”保佑自
七夕乞巧节的民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七夕节祭祀拜神的传统习俗 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
农历七月十四和七月十五日,是民间较为另类和诡秘的节日,据说前者称为“鬼节”,后者叫“盂兰节”,皆与“鬼神”有关,有点神异色彩。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包括七月十五)各地都有不同的节庆习惯
七月初七是“七夕”,在梧州地区又称乞巧节、女儿节。 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七夕”堪称中国情人节。 以前,“七夕”多用水果拜祭七仙女,穿针乞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的传统节日“龙头节”。南宁市邕宁区的人民,给这个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内涵。 二月二这天,邕宁区的各个村庄,以抢
妈祖,东南沿海一带民众信奉的海神。但奇怪的是,地处内陆的平乐县榕津村,每逢妈祖诞辰之日,都会举行热闹隆重的祭祀活动,来纪念这位外来的民间神祇。 传说中的妈祖真名为林默,宋代建隆元年(
在中国,为圣贤忠勇者立祠建节较为普遍,但像灵川县江头村,将每年农历五月十四定为姑娘节,却实为罕见。 “家祠莲花地,江头进士村”。 江头村大有来头。全村人皆姓周,大都是北宋
阳雀坡位于湖南怀化溆浦县龙潭镇雪峰山主脉中段。这里的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6座清代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古村落各个院落内部建筑功能齐全,村里保存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
在延庆区珍珠泉乡水泉子村,这个典型的北方小山村,每年正月十六这天,村民都要聚在一起,挨家挨户地收集粮食和蔬菜,享自然、乐民俗、过”鸟节“、吃“鸟饭”。 过“鸟节”的主要形式,就是乡亲
“秦州八景”之一的天水玉泉观, 每年的正月初八至初九,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盛大朝观庙会:心怀虔诚的市民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抢烧头柱香,祈福纳祥,从而拉开一年一度的“上 九朝观”大幕。 每
在甘肃这块神奇的土地上,遗存下来的传统年俗及与年节有关的民间艺术,保留了我国农耕文化的特点,保留了原始古朴的图腾文化,保留了民间习俗的原始生态面貌,保留了我国先民传统的哲学、美学和造型艺术等多方
甘肃静宁县民俗节日 二月二 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俗云“二月二龙抬头”,意味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农民多拿上木棒到田间“平地”,将老鼠打洞时拱起的土堆土包用木棒拍打平
二月二龙抬头节是当地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专门祭祀龙神的日子。静宁古称成纪,是人类始祖伏羲的降生地,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十五年黄龙见于成纪。”而伏羲是龙的创始者,他是以龙为氏族徽号,因而就有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
吃新节又称尝新节,是安福县南乡片特有的传统民俗节日,吃新节和其他民间节日不同的是,该节没有固定的日期,而是视禾熟情况,选在每年的“小暑”与“大暑”之间、水稻开镰收割的前一日进行。 吃
延平区,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西溪汇合处。 延平府内山高林密,自古多飞禽走兽, 依山而居的先人,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地掌握了狩猎的技能。 西芹镇禾村
在西汉水上游的甘肃省陇南市西和、礼县一带有一个古老民俗,那就是每年在七夕同期举办的“乞巧女儿节”。以未出嫁女儿为参与主体参加七夕乞巧民俗活动,活动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间开始,直到农历七夕夜里,长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跟祭祀有关,那么清明节与寒食节也是分不开的。寒食节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
每年的七夕节,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的人们都会去廊桥上“量桥”,这一风俗后来加入了茶灯舞、三角戏演出和擂茶会等内容,逐渐形成了一种庙会形式而代代流传下来。“量桥”是走廊桥和过廊桥的意思,寓意用虔诚的
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姐诞,又称乞巧节。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佳期。每年“七夕节”,岭南地区市民都有陈贡案、摆巧物、拜“七姐”的传统习俗。而岭南水乡城镇对“七夕”尤为重视,并逐渐把“七夕节”演绎
首页 上一页 [ 第3页/共11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