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 福建平和“龙艺”闹元宵

福建平和“龙艺”闹元宵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5-03-02
福建平和“龙艺”闹元宵

我们中国人对于元宵佳节往往是比较重视的,各地有各地的过法。而在闽南地区,则以舞龙、龙艺的方式去庆祝元宵佳节。勤劳的人们用自己传统的“龙艺”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硕果丰收。

龙艺是平和县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龙艺一般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和龙尾的扎制、装饰以及舞蹈动作略同于传统“舞龙”。龙段由数十块“艺板”连接而成,每块木艺板称“节”。每节长约3米,宽约0.3米,木制。每节艺板由两位壮汉肩抬,称“扛艺”。艺板上用竹、木、纸、绢等材料扎成楼、阁、舟、车模样,并点缀花卉草虫鱼和彩灯,此项工艺称“装艺”。每块艺板上站一位5至8岁少女或少男,全部按戏曲人物打扮,称“艺旦”。

以前,要是哪家的小孩被选中了去“装艺”,则是非常荣幸的,还可以得到一定的酬金。而在当今,要想你家的小孩去“装艺”,除了要交一笔的钱外,还要走“后门”才能荣幸的当选。

龙艺的节数不一,有24节、36节、48节多种,一九八六年中秋节,平和县九峰镇黄田村结扎一尾龙艺,长达七十二节,是闽南历史上最长的一尾龙艺。各节艺板之间有木制旋纽连接,活动自如,蜿蜒成龙,可以在狭窄的村街上活动。龙艺出游称“迎艺”。迎艺时,往往有一至数阵锣鼓阵结伴。

平和始有龙艺,当不迟于明末清初。清康熙版《平和县志》卷十《风土志》有载:"民间结采架,选童男靓妆立架上,扮为故事,数人肩之以行,先诣县庭,谓之呈春。"这“采架”,至少是龙艺的雏形了。解放前的龙艺活动,多由各村村民凑合,并推出一名会首筹办。每户或每二三户负责结一节艺,富裕人家结二节、三节不等。“装艺”的人不但要出钱,还要出人“扛艺”,并视扛艺为光彩事。

五十年代后,龙艺活动多由集体举办。艺棚的装饰和艺旦的打扮趋于华丽。电力照明(日光灯、节日灯)的运用取代原始的火把、灯笼、瓦斯灯,且伴有广播歌曲,场面更为壮观。历史上最长有达72节,也是闽南历史上最长的一一尾龙艺。龙艺出游称“迎艺”。“龙艺”踩街时还配套有彩灯队、彩旗队、彩车队、舞狮队、锣鼓队、落地扫等。

近年来,平和县的龙艺闹元宵和正月十四晚上的游园活动已经成为传统保留节目,不仅仅丰富了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也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载体和平台,深受群众欢迎。

聪明的人们将现代的科技手段应用于传统的“龙艺”艺术,给传统的“龙艺”艺术增添迷人的艺术色彩。

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平和县都有举行龙艺闹元宵的传统,数尾龙艺游走在县城街道,配套的彩车、摇伞队同步前行,也有不少观众跟随龙艺队前行。龙艺队所到之处,街旁的商家、居民燃放烟花鞭炮,把夜空渲染得分外美丽,整个县城成了欢乐的海洋,呈现出普天同庆闹元宵的欢乐祥和。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