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 福建泉州特色乞巧节

福建泉州特色乞巧节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2-18

乞巧

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至南北朝,七夕乞巧则花样翻新。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陈瓜果以庭中乞巧,有蟢子纲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从唐开始,七夕乞巧越来越隆重。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唐·王建有诗:“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琅环记》载:“薛瑶英于七月七日,令诸婢共翦轻缘,作连理花千余朵,以阳起石染之,当午散于庭中,随风而上,遍空中如五色霞,谓之‘渡河吉庆花’,藉以乞巧。”

《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宋代,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7盘,点7支香,用7根针、7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吃糖粿

宋·《东京梦华录》记载:“七夕以油面糖蜜,造为压笑儿,谓之‘果食’。”

糯米粉加凉水,调成面团,然后搓成跳棋、玻璃珠大小的丸子,放在案桌上,用手掌轻轻一按,使之成为扁圆,最后用拇指往中间一押,即成中间下凹的糖粿了。糖粿做好之后,把水烧开,放糖粿、乌糖,煮片刻即成。煮好之后,在上边洒上一层花生仁敷,装在白瓷碗里,像玉一样玲珑。

敬床母

又称“敬铺母”,敬管床铺的神,家里有小孩的人都要敬奉,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一般敬咸饭,并在咸饭上压几粒炒花生米。咸饭要装四碗,装得尖尖的,在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摆上一碗,床的中间还要摆一碗汤,汤里一定要有鸡蛋和金针菇两样东西。

附一,牵牛、织女:

牵牛、织女之名,最早见于周·孔子删定的《诗经·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注〗跂:三星鼎立状。织女:星名,共有三颗,鼎足而为三角。终日:从旦至暮。襄:更动。七襄:一昼夜有十二辰,其中从旦至暮有七辰;织女星每辰更动位置一次,终日七次。睆:明亮貌。牵牛:星名。服:驾。箱:车箱。“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明亮的牵牛星徒有牵牛之名,却不能用来驾车载物。

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云:“织女,天帝外孙。”汉·戴德《夏小正》云:“是月织女向东。”唐·白居易《六帖》引汉·刘安《淮南子》云:“七月七日夜,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韩鄂《岁华记》引《风俗通》云:“织女七日尝渡河,使鹊成桥。”牛郎、织女故事,由散碎渐具雏形。

晋·《风土记》云:“织女七夕渡河,使鹊为桥。”晋·傅玄《拟天问》云:“七月七日会天河。”梁·吴均《齐谐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孙也,勤习女工,容貌不暇整理。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竟废女工,帝怒,令归河东,惟七夕一会。”《续齐谐》:“杜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夜,织女当渡河。弟问:织女何事渡河?曰:织女暂诣牵牛。”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织杼劳疫,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又曰:“牵牛娶织女,借天帝二万钱下聘,久不还。天帝怒,在营室中,一年抵许一见。”可见至梁代,牵牛、织女故事业已成型。

清·纪昀《庚辰集注》曰:按《淮南子》、《风俗通》皆无此语,又考梁以前咏牛、女无用填河故事。范云望《织女》诗始云“不解精卫苦,河流未可填”,尚未言鹊。惟颜之推《家训》称,吾一表亲,作《七夕》诗云:“今夜黄台鹊,亦共往填河。”庾肩吾《七夕》诗云:“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其说似起于齐、梁间。

附二,董永:

汉·刘向《孝子图》曰:董永,千乘人。父死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遂偕妇人至。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于理乖乎?主问永妻何能?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绢,放尔夫妇。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成。主惊以为神,遂放归。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