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2-21

七月十五还在,有意味的“送面羊”却不在了

小时候一直以为农历七月十五“送面羊”是阳泉平定地区特有的习俗,年龄渐长才慢慢知道,这“送面羊”习俗在华北地区也很普遍,而且,很多北方地区都有此风俗习惯。甚至有些地方还将七月十五称为“送羊节”。七月十五为什么要“送面羊”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呢?

关于这个习俗来源的版本不少。最玄虚的是劈山救母的神话传说版本:二郎神杨戬怒其妹三圣母下嫁凡人,就将三圣母压在华山之下。三圣母之子沉香年龄渐长,知道母亲被压在华山之下受苦,故而为救母亲,劈开华山,与舅舅二郎神杀得天昏地暗。二郎神打不过外甥沉香,即许诺每年此日送羊与外甥,时日即七月十五。这很像满清政府打不过洋人就许诺每年给人家送白银似的。后来羊不足数,即以面捏羊而代之。也有说因二郎神和沉香的母亲都姓杨(羊),且羊通“祥”,舅舅给外甥送面羊遂成代代沿袭的节日习俗。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最现实的是羊羔跪乳的民间故事版本:某农妇之独子,娇惯溺爱,顽劣异常。其舅舅乃牧羊人,令外甥与其放羊,见羊羔跪着吃奶的情景大受感动。在其舅的教诲下,浪子回头,迷途知返。其舅舅便送其一羊,令其归养母亲。是日为农历七月十五日。其实,神话传说也好,民间故事也罢,体现的皆为祖先崇拜之习俗,因为祖先给了我们生命,祭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与崇敬。其蕴含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那就是传承一种孝道文化,七月半也是古代的“孝亲节”。舅舅给外甥送面羊,寓意外甥时刻毋忘母亲养育之恩。

然而,为什么“送面羊”要选定于农历七月十五呢?此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节: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此时祭水。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此时祭地,据传此日为地官生日。地官掌管地宫,主要职责是为亡灵赦罪。每年是日地官会打开地宫,让亡灵得以回家和子孙团聚。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亦合称为中国三大传统“鬼节”。先民认为数目是一种神秘之物,七月为阴气旺盛之月,则五之数与诸不详皆有很密切的联锁,譬如五、十五、廿五等日。端午节就定为五月初五。故而,阴盛之日最适宜送不祥。

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亦称为“鬼节”,《韩诗外传》曰:“鬼者,归也”。鬼节者,归节也。对古人来说,鬼是生命的回归,先祖魂灵要回家团圆,所以,在世的子孙就要上坟祭奠。而“祭奠”即向死者供献祭品以表达敬意。祭品古代称为“牺牲”,要宰牛杀羊。牛称“太牢”,羊称“少牢”,羊是仅次于牛的高级祭品。估摸宰杀活羊祭奠造价很高,普通老百姓承受不了,民间或许就渐渐用面羊替代。窃以为,面羊最初也当是祭奠祖先的一种祭品而已。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然而,为什么不送面牛、面猪,而偏偏要送“面羊”呢?《说文解字》解释:“羊,祥也。”汉字最初没有“祥”字,故而,“羊”与“祥”通用,而“祥”最初是一个两端词,即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思,既指吉祥,也指丧事。古代父母死,一年祭为“小祥”,二年祭谓之“大祥”。所以,先人们用面羊祭祖,既含有祭祀怀念之意,也含有送去吉祥之意。习俗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但它需要借助某种有意味的形式存在,而送面羊就是一种很有意味的形式。

虽然传统节俗历代流传,但是它一直在变化,久而久之,七月十五祭祖的习俗就淡化了,而送面羊的习俗强化了。故而,“羊”这个词的词义,也随着时代变化,词义被缩小了。其含有对祖先的祭祀怀念之意消尽,后世专指吉祥的意思了。在汉字中,美好的美,吉祥的祥,善良的善,正義的義,都包含有“羊”字。所以,羊在后世就渐渐演变成为真善美、吉祥的象征了。因为中国民间文化喜欢利用谐音来表达祝福吉祥,羊与“阳”、“祥”谐音,故而,给外甥送面羊首先有送阳寿之意,希冀外甥能长大成人;其次有送吉祥之意,希冀外甥能安泰如意。可见,送面羊表达的是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其实,所谓节日是相对平日而言的。节是对岁时的分节,把岁时的渐变分为像竹子一样的间距,把两节气相交接之日定为交节,由此转意为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所遵循的自然节律,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逐渐由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七月十五之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正是麦收之后。我国自古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故而,我们有祭祖文化的传承,就像家里逢年过节做了好吃的食物要先在祖宗牌位前贡献一样;作物成熟了也要先向祖先汇报,让祖先尝尝新,以示孝心,于是七月十五就要携带新麦做的祭品,上坟祭祖。

古代讲孝的同时亦讲礼,礼尚往来。故而,亲戚之间就要走动,要走动就不能空手。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礼品则以食物为主,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白面馒头就是最上等的礼品,面羊无非是馒头的一种变形而已。过去,在经常闹饥荒且生产不发达的北方地区,种麦少且产量低,,能送起面羊已经很不错了。七月十五,收割新麦,磨成白面,蒸成面羊,既祭亦食,姥姥、姥爷或舅舅、妗等带上面羊去外甥家走动,加深并联络情感。

因此,在50后的童年,七月十五是很热闹的。临近七月十五,家家户户的女人们都忙着捏面羊。捏面羊的工具简单:一把剪刀,一个梳子。先揉好了面,再把面搓成胳膊粗细的长面棒,略弯成弧形,呈卧羊状;面棒两端用剪刀剪开,象征羊腿。再另拿一块面揉成一个圆形大面团,作羊头置于顶部。在羊头上,用剪刀剪出羊角、羊嘴,用梳子压出羊毛的纹理来,最后再用杏核或眉豆籽安上眼睛,一个面羊就成型了。然后放在蒸笼里蒸半个时辰,一揭锅盖,腾腾的烟雾中造型简练白白胖胖的面羊温顺安详地盘卧着。稍晾一下,点染颜色,红绿搭配,装饰渲染,面羊就鲜明生动活色生香了。再顺便捏一些小老虎、小兔子、小金鱼等小动物,蒸出来鲜嫩灵活非常可爱。

山西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

七月十五前几日,各村的大路小道上拎着篮子提着提包送面羊的人络绎不绝。那时候的面羊都蒸得体长个大,典型的羊大为美;而且一送就是大小不同的两三条,因为那年代人们很稀罕白面,很在乎面羊的重量。舅舅送来的面羊,母亲总是将大面羊切为几段,在火炉边围成圈,慢慢烤干,烤得黄黄的面羊令孩子们垂涎三尺,那是我们最好的零食,时不时地偷偷掰一小块解解馋。那会儿也实在没有什么零食来缓解馋虫的侵扰。那时也有亲戚家送来的面羊,白面其外,麸面其中,烤干之后,外面薄薄的白面碎了一炉台,里面黑黑的麸面硬得咬不动。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节日逐步回归,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成了国家法定的节日,而且,从今年(2018年)起,国家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但七月十五这个“鬼节”却被冷落了。七月十五还在,但鲜有人去上坟祭祖了;亲戚走动的礼仪形式还在,但送的礼品发生了变化。如今,人们天天吃白面,谁家也不稀罕面羊了。孩子们各种可口的零食铺天盖地,谁还稀罕吃干面羊呢?故而,七月十五还在,有意味的“送面羊”却不在了!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