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天津端午节习俗

天津端午节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3-06-10
天津端午节习俗

天津人过端午节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门悬蒲艾

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此因端午在五月初五,民间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瘟疫流行,毒虫滋生,因此要采取各种方法避邪祛毒。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还有洒扫庭除的习俗。

二是用九子盘堆角黍

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一组攒盘少则五个,多者达二十多个,可以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如圆形、四方、六方、八方,或叶形、牡丹、梅花、莲花、葵花、菱花等花形。攒盘以盘数被分别称为五子、七巧、八仙、九子、十成之说。

九子盘,就是用九个单盘“攒”成的。把不同的食物放在盒中,叫做攒盒,有合家团圆、丰衣足衣的寓意。旧时,天津不同阶层的人士,在过节时会在攒盘中放不同食物。例如,蜜饯果子九子盘内,要放蜜饯、瓜子、花生、酥豆、桂圆、荔枝、红枣等九种干果和果脯。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三是儿童要避虫蚁,额间抹雄黄

这也是因为端午前后,病毒流行,给小孩佩戴装有草药的“虎符”,可以避免蚊蝇叮咬,还有作为避邪的护身物的用途。所谓“虎符”,就是用绫罗布帛等制成小老虎形荷包,里面装有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的草药,挂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瘟消灾。端午节时,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

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旧时天津人过端午节,家家门前要插“蒲艾”,并用红纸剪成葫芦形,当作门符贴在门上,表示能捉“五毒”,即蛇、蟾蜍、蜈蚣、蝎子、壁虎。最容易受到五毒侵害的自然是小孩儿,因此,小孩儿的穿戴可马虎不得。古代端午节,小孩有佩带长命缕(或叫续命缕)的风俗,即用红、黄、青、黑、白五色丝线系于臂上,天津后来演变为“老虎耷拉”。

所谓“老虎”是用一块黄色绸子包上蚕茧,外面画上憨态可掬的老虎图案制成,然后再用手工制成小巧精致的红色辣椒、绿色黄瓜、白面粽子、笤帚、簸箕等物,中间用红色丝绳将这些东西串起来,别在小孩的胸前,既可“避鬼”、不生病,又能祈福迎祥。还有的小孩所穿衣服上就绣着五毒图案。

尽管如此,有的家长还嫌不够,便用雄黄酒在孩子的额头画“王”字,或“涂其七孔及墙壁”,以避毒虫。现在看来,雄黄具有消毒杀菌的作用,端午节实际上给孩子们做了一次卫生保健。如今的农村仍很重视这些,比如在蓟县,从五月初一至初五几天内,孩子都要穿着五毒兜兜,或在胸前戴上一串用布缝制的五色荷包。

如果这孩子特别受家人的珍爱,家长就会选择另一做法:将一小布娃娃挂在孩子后背,让它成为孩子的影身,替孩子遮灾挡祸。至于市区内,就没有这些讲究了。

天津人过端午节没有赛龙舟的风俗,但“吃粽子”却是不可缺少的。天津的粽子比南方的小很多,风味也不同,不用肉做馅,只用竹叶或芦苇叶包上江米、枣或豆馅,至今仍是以这两种馅为主。

史书记载:“成里馈送角黍。”“角黍”就是粽子。天津人包粽子不仅为自己吃,还用来馈赠亲朋邻里,促进感情。

如今有些老人仍然亲自动手包粽子,也会多包些送人,但大多数人为了省事,只到食品店或超市买几个现成的吃,就算过节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