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传统节日 > 小年饮食习俗

小年饮食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3-31
小年饮食习俗

小年,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曲,热闹仅次于过年。北方地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称为“小年”,意味着一年的结束。而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为啥北方是二十三过小年,南方是二十四过小年呢。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区别呢?

大约在宋朝时,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记载,但那时候小年是不分两天的,所以过腊月二十四的习俗历史要更悠久一些。到清雍正时,本来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别。也就是“官三民四”这个说法的由来,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处于北方,慢慢的北方也就跟着一起在二十三过起了小年,而南方则继续维持着二十四号过小年的传统。

那么小年吃什么呢?有哪些饮食习俗?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北方小年的饮食习俗

吃灶糖 甜甜黏黏

灶糖是古老的汉族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这天大街小巷都有卖灶糖的,家中大人在赶集市时早早会将灶糖买回家。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希望灶王替自已多多美言,后逐渐演变成了小年必吃的零食。

灶糖虽然好吃,但是对于减肥的小伙伴不能多吃。因为普通的灶糖,它的热量高达466克,碳水高达72克。

吃饺子 送行饺子迎风面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尤其是在北方,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上供时,饺子要端端正正摆上供台。此外,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美食。

炒玉米: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

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粘糕粘 年年高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其谐音为年糕,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赶制椰糕用来食用并祈福。

吃麻糖: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相传,麻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住,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新年带来饥荒。意在表达期盼平安丰年的心愿。

捏面花 面塑艺术

山东半岛的人们大多自农历腊月二十三后,家家开始忙着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这些面食从和面、醒发和制作上都非常讲究,很费工夫。吃起来一层又一层,特别有嚼劲,口感自是非比寻常,用来春节待客作为主食食用。

吃火烧 红红火火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用面粉加红糖烙烤而成的红糖烧饼、芝麻酱糖火烧,供不应求,民间取其谐音,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

南方小年饮食

说完北方小年的各地饮食习俗,接下来我们说说南方的小年饮食习惯。

做米饼 团团圆圆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保住了大米、花生、芝麻等源香味口感与健康营养,吃起来别有风味,寓意“团团圆圆”。

吃“年粽” 年年高中(粽)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杀年猪:瑶家一起杀年猪、讨好运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的兰洞、西岭的新河、观音的水滨山寨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爆米花糖:小年小年,爆米糖甜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廿四团 廿四夜吃团子

“廿四夜吃团子”是江南许多地方的风俗,做团子、送团子、吃团子是必备的一道年味,寓意着一家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廿四团”用糯米粉制作,馅料有鲜肉、豆沙、萝卜丝等多种。蒸制好的团子上都要点红色的印子,有圆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区别不同的馅儿,同时也带来一年的好彩头。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