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民俗 > 民俗节日 > 正月十六“走百病”

正月十六“走百病”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0-01-01
正月十六“走百病”

正月十五上元节前后的闹元宵活动,不单单在一个“吃”!其内容还包括耍杂技、表演武术、耍社火(踩高跷、跑旱船、舞狮、舞龙、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桥、摸钉”则更具特色了。

明清两代老北京盛行妇女们“走桥、摸钉”的习俗。元宵节狂欢的正月十六晚间,妇女们罩上白绫衫,成群结队,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头前一人举香开道,其他妇女随后,谓之“走百病”。相率过桥,谓之“度厄”。据说,不过桥不得长寿。过桥者,则可保一年无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钉”则是说妇女们去各城门洞摸城门上的铜钉,谓此举“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

“走百病”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此活动最初仅限于妇女。旧时妇女多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因此身体劳累,体质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这天夜里,以驱除病邪为主要目的,出门四处游走,意谓将家里病邪驱散。天长日久,形成传统习俗。至今郊县乡村仍保留此习俗,“走百病”经过历代充实与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有抱着孩子的妇女,有被搀扶着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乡间的道路上、树林间、山岗上、河水旁到处是游走的人群,他们边走边看,有时还边走边唱,精神为之振奋,通过野外游览,饱览如画美景,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

古都北京历史悠久,从元代以来即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便使北京传统的民俗源远流长,格外丰富多彩。抛弃“走桥、摸钉”的封建迷信色彩,“走百病”不正蕴涵着“防病健身”、“养生保健”的深远意义吗?如今人们丰富多采的春游活动,广泛开展的冬季长跑、形形色色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也正是“走百病”这一传统风俗的延续和发展。

上一篇:春节回门讲日子

下一篇:鬼门关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