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辽宁鞍山名字的由来

辽宁鞍山名字的由来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7-28
辽宁鞍山名字的由来

鞍山这个名字源于明代鞍山驿堡,取名于南郊的马鞍山。因为此山很像摘下来的马鞍子。

鞍山市得名于南出口的两座形状似马鞍子的山峰(神女峰),海拔高度为2538米。

战国末年,鞍山地区属热辽郡。秦统一后,鞍山归属幽州,名称鹤野城。东汉三国时期,为辽东郡,冶铁业兴盛。现西鞍山(神女峰)上有保存完好的冶铁古洞遗址。

鞍山地理位置重要,在辽代人们认为谁占了鞍山,就有了辽南,就平安,所以又称安山。明朝《辽东志·卷二·建设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中卫带管。从明朝起始称鞍山到今。

1937年12月1日,末代皇帝博仪颁发4O3号敕令,鞍山正式建市。1948年2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鞍山。从此,鞍山人民真正的当家做了主人。

鞍山的名字源于一个古老的城堡,鞍山驿堡。鞍山驿堡也叫鞍山城,是明代辽东长城的附设建筑。因在城南有一个山峰,形状类式马鞍(亦称骆驼山)而故名鞍山。鞍山驿堡位于鞍山市南7.5公里处。刚开始修建的时候是做为传递所,当年这里也是车马繁多,商贾极盛。随着近代兴建铁路、采矿冶铁,城市中心北移,古老的“鞍山城”逐渐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也就是现在的千山区东鞍山镇鞍山城村。

鞍山驿堡距东鞍山大约100,距西鞍山大约300米,恰好是在两山口之间的台地上。它紧邻鞍海公路,西侧250米是沈大铁路,北侧200米是杨柳河。鞍山驿堡为“等腰梯形”城堡。四面城墙长度分别为:东、西二墙为276米,南墙为290米,北墙为283米。总长1125米,墙高10米,基宽8米,石基高2米,砖砌层高7.5米,城墙厚度7.5米,城的四角都有炮台。因东西城墙依着山崖而建,驿堡仅设东北、西南两门。西南门经过修复现如今保存完好,门是拱式结构,门楼高13米,门洞宽3.9米。门洞上方原来还嵌有砖雕“鞍山驿堡”的匾额,额下还有“万历六年重修”的款识,但现如今已经不存在了。1986年政府重修的时侯,用墨玉雕刻了“鞍山驿堡”的匾额作为一个补充。城内原有关帝庙、龙王庙,是清代建筑,现在也已经不见踪影。西南门外还有一眼石井,口小底大,疑似为辽代古城遗井。清朝初年,古驿堡仍是军事要地。顺治元年(1644年),设有满洲章京和汉军章京各1员,并率领士兵驻防在这里。之后改名鞍山驿铺,专门用来邮递文报。《清实录》中记载,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奉省设立文报局,原设驿站该行裁撤,以节经费。”也就是到了这一年,存在520年的鞍山驿堡宣告结束。

鞍山古驿堡地理位置重要,东北距古城辽阳、东南距海城均为30公里。位于东、西鞍山的咽喉处,是明代通往辽南、辽西的门户。驿堡有东、西鞍山为屏,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外而用青砖包砌,里面用黄土填充,防备炮轰;城内还有水井,以防断水;周围又有护城河,以防偷袭!弹丸之地,可谓固若金汤。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廷曾派遣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他曾亲自到鞍山驿一代巡视查勘。天启六年(1626年)五月,辽阳、鞍山为后金所陷,后金一度将都城迁至辽阳,鞍山驿于是成了后金拱卫都城的重要军事据点。努尔哈赤曾派巴布泰为鞍山驿堡的守将,在这里大败前来袭击的明将毛文龙,并俘获了明游击将军李美良。

鞍山古驿堡在明清及民国初期,也是经济活动的中心。城虽小,没有三街六市,但城内除了设有官方机构,还有客栈、当铺、烧锅、油坊、药铺、日用杂货店等。

关于鞍山驿堡,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古时候,在浑河与太子河中间的地方,有一座木家城。那儿地处九河下梢,“十年九涝”,人们生活十分贫困。一天黑夜,忽然狂风大作,满城飞砂走石,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四周的城墙不见了。后来,有一个年轻的送信的驿夫,骑着一匹青马而来,告诉人们说:“木家城搬到东西鞍山下边去了”。人们赶到鞍山城一看,果然与木家城一模一样。于是,木家城人都携家带口搬了过来。从此,脱离了水灾之苦,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官府也在这里设了驿站,那个年轻的驿夫常来传递公文书信。后来,驻扎在辽阳的一个游击将军看中了驿夫骑的大青马,于是硬要强抢,驿夫不让,骂了一声:“你这狗官!”。话音刚落,游击将军举起狼牙棒便砸,就听咔嚓一声雷响,只见金光四射,耀人眼目,大青马载着驿夫腾空而起,跃上了山顶。转眼之间,东西两边绿色的山顶变成了一片青虚虚、光秃秃的岩石,这片岩石的形状颇像一匹低着头的大马,中间低下,很像马鞍。从此,这座小城因山形得名为鞍山了。

而关于驿夫的去向,有人说,后来在山顶背阴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山洞。山洞幽深,里面藏有铁矿石,白天在洞口前发现了他的脚印。而每到夜晚,山顶就有炉火闪闪,还能听到“叮当”的打铁声。据说是他在铸剑。

鞍山驿堡,1962年由鞍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鞍山古驿堡作为辽宁省现存保存基本完好的明代军事设置建筑之一,是研究明清时期东北地区地方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