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陕西合阳百良古镇

陕西合阳百良古镇

作者:书生剑客来源:网络2019-06-21
陕西合阳百良古镇

陕西省合阳县县城东北方向27.5公里处,有个古老的乡镇百良镇,系合阳县四大古镇之一(另三个古镇是坊镇、黑池、路井)。昔日从韩城沿黄河南行朝邑之古道途经百良,今日京昆高速公路穿镇而过。

百良古镇,状如半岛,形似巨字。南北两侧各有一条横向的深沟阻隔,坡道弯弯,河水哗哗。北接建有司马庙的韩城市芝川坡,南邻踅面之乡坊镇。东边是黄河天堑纵向切断,隔着秦晋大峡谷可对望山西临猗的孤山。西边是五里长坡通上西塬连同家庄镇,四十里外遥见梁山。

五里坡下藏古镇

昔日,跑步、骑自行车上五里坡,是百良男子的一道难关,是小青年的成人礼。若能一口气跑上坡头,或中途不下车骑上坡顶,则证明小青年的体能好,后劲足、耐力够。如果半途而废,则谓之曰:“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不到长城非好汉”。

地形西高东低,长宽各20里,分为西镇、东乡和王家洼三部分。古镇内河界儿河(即百良水,又称太枣河)以前建有一座石桥,上刻“尹水桥”,今无存。榆林村的古渡口如今建有壮观的黄河护堤。岔峪村古渡口祈福求子放河灯的古民俗至今盛行。

代表性的古迹,地上有唐塔 ,地下有唐太子李确陵、荆轲陵、羊角哀和左伯桃合葬墓。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乡有与伊尹紧密相关的系列地名和传说。西镇有“并粮”之传和“二鬼战荆轲”之说。

十余村名关伊尹

被商汤尊为“元圣”(第一位大贤人)的伊尹出生村庄叫尹庄,分为南尹、北尹。

南尹村北,原有伊尹庙,今已不存,庙前5路口仅留一个形状恰似巨龟的大涝池,阴阳先生谓之曰:“五路朝龟”。

北尹村东池边,建有一琉璃照壁,上书:“伊尹故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耕有莘之野、乐尧舜之道”。两边下部各有一宝瓶造型。照壁南二十米许远,一株高大茂密的杜陵树,古木森森。

尹庄村西、莘村东南,原有伊尹墓冢,高可俯视黄河,以巨砖围砌,文革被搬去建百良拖拉机站。

尹庄西边依次紧邻着“东宫室、西宫室”两个村庄,是伊尹两个娘娘住地,现官方称为东宫城、西宫城,但民间仍沿袭老名字。东宫城的唐太子李确陵及墓碑、土城墙保存完整。再往西,是伊尹岳丈所居村庄,唤作“岳庄”。该村的古树被砖围起,严加保护。伊尹家人卒仆碾场的两个地方在岳庄之西,分别叫做南阿场 、北阿场。

从尹庄往东南而去,伊尹及仆从多次下黄河河谷、徐水沟底汲水路过的沟口村庄叫“三汲”。该村东保留着老爷庙、药王庙,村西座落着财神庙。

伊尹上朝向西北而去,路边有两个东西相向的村庄,分别名为陌东、陌西。他上朝去的地方是莘村,古籍称为“古有莘国”,系商汤三聘伊尹之处所,原北边土城门上刻有“汤三聘处”,今已不存。莘村保存的马家祠堂历史悠久,一对价值百万的镇村古石狮被窃又追回(李家庄的古巨铁钟被盗则无影踪)。莘村往北,是伊尹寄养孩子的村庄,叫做安子村。

“并粮”镇西紫荆山

百良原称“并粮”,系纪念战国时期燕国义士羊角哀、左伯桃而名之。清康熙元年,百良东村所建城楼外额上题“羊左并粮处”。

百良镇西有一高岭,远看如山,名为紫荆山(谐音止荆山)。上有荆轲陵和羊左合葬墓 。 古籍《烈士传》载“二鬼战荆轲”传说:“羊左墓近荆将军陵,义士英灵互不相容,日夜相争。”

战国时,燕国仕人羊角哀、左伯桃二人同去楚国求官,行至合阳百良,逢大雪,天极寒,粮将尽,二人俱生困难。左伯桃遂并衣粮于羊角哀,令其一人前往。羊角哀至楚国得官后,返回百良,方知左伯桃已于树洞中冻饿而死,亦悲恸而终。时人将其二人合葬于紫荆山上。附近村子亦名为合义村 。

清末路井侯龙光《吊羊角哀、左伯桃墓》:“生死见交情,并粮忘尔我。所以百良村,至今重羊左。南望首阳山,墓对夷齐可。过客荐蘋蘩,吊古双泪堕。”

荆轲,战国时期齐国壮士。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王,图穷匕见,行刺事败,秦王未死,荆轲身亡。一侠士得荆轲首级返燕国,至百良已腐臭,遂择高地掩埋,作识而别。秦王出兵伐燕,燕王杀太子丹以献。后燕被秦灭。

明代举人伍福咏《 荆轲墓》:荒村古庙祀荆轲,立马斜阳感慨多。可惜壮心为国计,堪叹匕首奈秦何!九泉已负燕丹死,千载空悲易水歌。落叶满庭香火冷,颓垣寂寞翳烟萝。

彭某(佚名)亦咏《 荆轲墓》:“秦王不死燕丹死,千载于斯恨未磨。匕首已知为拙计,至今犹欲酹荆轲。”

清代生员、莘村人马鸾波《游紫荆山》:“蔓草荒烟一径开,紫荆山上少人来。梁原古迹谁曾续,莘野名峦废可哀。殿宇凄凉嫌寂寞,丹青剥落晦尘埃。殷勤独展燕卿墓,东望黄河作奠杯。”

莘村人程养正(1901-1980)《游紫荆山记》:“紫荆山,邑名山之一也。居县城东北三十里,昂然高耸,树木无多。巅有殿宇,环以墙。外两冢相望,世传羊左并粮于百良镇,此即其墓也。南由山门而入,西一冢,则荆卿也。毕中丞(清乾隆进士,曾任陕西巡抚,即中丞)立碑尚存。”

百良唐塔十三层

百良镇街道北端,原有寿圣寺,今为百良中学校园。花门之乱(1864年回民起义)寺庙后殿被毁,寺内惟余百良塔。

百良塔系唐朝贞观年间(627-650)所建,高31.73米,共13层。雄踞百良河南岸塬畔,北瞰芝原,南俯徐水,西望梁山,东眺黄河。造型玲珑秀气,以“瘦而高,轻而巧”著称,是古代建筑中的杰作。为密檐式方型多层砖构实心塔,每层四边出檐,檐仿宫殿结构,古朴典雅。除底层外,每层四角悬有风铃,清风徐来,铃声入耳。塔顶方形,呈朝天升平状,取承受上天雨露之意。塔下有一小龛。据传塔内有一小孔通天透明,若能在塔内淋到一滴极巧才能落下的雨点,实可谓三生有幸。

清康熙二年(1663),由顺治戊戌进士、百良东村人王又旦领衔,在塔基底层加筑护墙,正南门洞横额题为“慈云洞天”,两边对联是:“南海慈云覆世界,西天岁雨洒人间”。洞下有王又旦所撰《重修寿圣寺浮图记》石碑。

1985年,陕西省文物局拨款维修,拆去护墙,暗加铁箍九道,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原貌。

1957年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缺丁而迷信的有钱人家会抱上儿子到百良塔底下烧香拜塔认“干大”,借其长生不老之吉利。

为了练习气息,附近村子里的人们从小就习惯说:百良塔13层,说了一层说二层。百良塔13层,说了二层说三层。依次类推,中间不能停歇,若能一口气说到十三层,则证明你的底气相当足。

真是看不够的寿圣寺唐塔,说不够的百良塔,永远的合阳第一塔。

百良之战迎解放

1938年4月,中共合阳县委在百良镇东宫城小学校成立。

1948年3月23日,国民党韩城县长赵玉林、警察局长王仲达率保警队、突击队等200余人组成“还乡团”南逃。陕东工委命合阳韩城游击队南北围歼。24日,敌被围于百良东村土城内,莘村土城之敌北袭,欲解百良之围。合阳游击支队腹背受敌,伤六七人后,渐不支。西北野战军王震所部2纵2旅于当天解放韩城后,派15团赶来支援,炮轰土城。赵玉林率小股敌人趁夜色于城东南出城,从悬崖上缒绳下到沟底,顺沟渠向东南逃掉。25日,巨大的木城门被埋设在地下坑道中的炸药炸飞到几丈开外的沟崖下,城被攻破,余敌被俘。15团牺牲一个营长。百良之战后,陌西村人从本村沟底捡拾到若干枪支弹药交给政府,估计为赵玉林等人逃跑路过所弃。至今,百良东村土城墙上,当年的炮弹轰击痕迹犹在。

百良方言古文化

偏僻的地方,传统文化容易保留。百良的方言土语,多年未改,其中古文化色彩浓郁。

司仪在婚宴中请贵客脱帽时高呼“升冠”,祝人升官发财意味明显。把新媳妇称作“羞子”,极尽新娘子的娇羞状。把小孩懂事叫“老气”,把给小孩过生日叫“驴马畜”(驴马畜的歇后语是“生”字,谐音离妈初生,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把饺子叫“疙瘩”,言其形状有别于馄饨、饸烙、面条、凉皮、鱼粉。把炕边矮墙叫“掩墙”,把房间地面称“脚地”,把门“锁合”、“闩上”,都很形象。把长头发叫“洋楼”头,穿戴整齐叫“遮掖”、乱七八糟叫“扑希”。等等,其中的古文化痕迹鲜明。

外地人对百良的乡音很感兴趣,编了一段话戏谑: 沟里有条河(活),河里有个船(拴),船上有个砖(钻),砖上有个蜘蛛(朱珠),蜘蛛跑得出出。

百良明天更美丽

百良镇政府在县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将五里坡加宽、减弯,百良街道整修一新,上下合义村的进村路正在硬化中,到时去合义村北寻找荆轲陵、羊左合葬墓将变得更加容易。

有关方面已有计划修建沿黄河西边的高等级公路,并将在百良镇东南角的岔峪村开一条旅游专线分叉口,到时来百良镇游历访古,游览徐水沟国家湿地公园,将成为一条新的旅游热线。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