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巴蜀习俗 “三月三”

巴蜀习俗 “三月三”

作者:刘时和来源:网络2018-03-13

明代,蜀王府把凤凰山霸作墓地(1972年在花果公园旁发现了蜀王子朱悦廉墓),上巳习射、游春之风便停绝了。到明末,至真观仍然还存在,只是游人稀少,香火大不如昔了。不仅是学射山,据《益部谈资》说:蜀王府把薛涛井作为自己专用,平时用井栏封住,不准老百姓汲取。每年到三月三日,汲取井水制造薛涛笺24幅,进贡皇室16幅,剩下的则留存藩邸中。但是长期流传的民俗,力量是十分巨大而持久的。成都人把上巳日的春游转向了风景秀丽的锦江河畔。在薛涛井旁,人们或登楼眺望,或吟诗词悦情,或送亲友远游。“骊歌唱罢酒初酣,流水桃花月正三。”又别是一番情趣了。明代嘉靖年间的洪雅县三月三日,则是赛“三婆神”,祈嗣。

进入清代,上巳日的民俗活动依然流传。乾隆4年雅安、盐亭等地“三月三日为‘上巳’之辰,妇女戴地荠花。”民间还有谚语云:“三月三,地荠花儿赛牡丹”。

嘉庆年间,洪雅一带上巳日,祀三霄神,就是追溯古人求子祭祀高禖神的意思。士大夫家或流觞曲水以为乐,华阳县“临水修禊,间有行之者。人家采荠菜悬于门,或铺于灶上及坐卧处,云避虫蚁。”温江、峨嵋等地,认为三月三日是土地诞辰,各备牲醴献奠。作会赛土地,以祈是年谷物丰收。广汉的是日,是士子们出游,多以诗文会友。邛崃县已经没有依照古人举行祓除的人了。彭山县的习俗较为特殊,三月初三日为“彭女降诞”,“四方男女朝拜,祭赛者前后十日络绎不绝。又为‘媒神圣母降诞’,士人名为‘三婆会’,演剧庆祝,妇女求子者杂沓。”

道光年间的隆昌、綦江、忠州(今忠县)、夔州府(辖地为今达州、万县等地乃至湖北恩施)等地“士民祓除不祥,多为曲水流觞之饮。”綦江县民间有谚语说:“田家无五行,水旱听蛙声,上昼叫,上乡熟;下昼叫,下乡熟;终日叫,上下皆熟。”又云:“流在石上流,桑叶好喂牛。”忠州所不同的是三月三日,民俗还要祭祀春秋时期的忠臣巴曼子,“冠盖游城市,乡士民聚观者,塞街填巷。”德阳县的三月初三日为“壁山会”,在县北圣觉寺。据说当地有壁山神及妻妾像,以木头刻成,安装有机关转捩,肢体皆可曲伸,要祈子者多去祷告。若得了儿子,“则以红布数尺横覆像首,只鸡斗酒以酬报之。杀鸡必于座前”,是日还愿者众多,以致“鸡血带凝至寸许焉”。此会在德阳县亦有数处,只是圣觉寺为最闹热处。

咸丰年间云阳县三月上巳,依照“古祓褉之遗意”,“城中士女届日相率踏龙脊石,临流赏玩以为乐”。

同治年间的璧山、巴县一带三月三日,“士民祓除不祥,多为曲水流觞之饮。”而万县虽然“西山旧有流杯池遗迹,邦人岁修禊事于此”,已经废除。合江、筠连两地有所不同,合江县当日是祭祀文昌,各个村塾都要摆宴庆贺。筠连县“民间以鸡酒祀土地祠。”成都的三月三日,民间习俗是到“东岳庙、娘娘庙攫取木刻童子,馈送亲友之望子者。”

光绪年间的铜梁、合江一带三月三日,老百姓有放风筝的游戏。射洪一带已无祓褉的习俗,只是妇女们多采地荠花插在鬓上,并以花作饼来吃。秀山一带也有此日的饮食“西南乡皆舂稻为饼饵,脍肉和葱饼祀神。”盐源还保持了唐代祓褉赐圈之遗意,游人在郊外各折柳枝戴头上。儿童们还会拍手群歌:“胡不踏青,又过清明。胡不戴柳,须臾黄耇”。越雟县的三月三,要举办“金马山会”。“凡男女无子者许童子愿,生子者还童子愿。”其“抢童子”的活动十分有趣,有送童子去还愿,方经通说为人抢去的,有刚至庙门未还成愿为人抢去的,有所抢得童子者又被别人夺去的。自早至午,喧阗半日。得者喜笑而去,方还愿而被抢去者,亦知道习俗,不会过于责怪的。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