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浙江苍南丧葬习俗

浙江苍南丧葬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9-03
浙江苍南丧葬习俗

做生寿坟

旧时,除了人亡故后择地建坟安葬之外,在农村或集镇还有为活人做坟的习俗,俗称“做生墓”,或叫“竖红圹”、“做风水”。做生寿坟的一般在40岁以后,有的地方三十多岁的人就做生寿坟了,大都为富裕人家。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建造椅子坟。这种空坟,叫“寿坟”或“寿圹”,俗称“生寿坟”。破土动工时要点香烛、烧纸钱、燃放爆竹等。做好后,因未安葬死者,圹穴的门空着待封。为了避免作坟的禁忌,坟用“寿”字名称,都含有祝生者吉祥延寿的意思。

寿坟置石碑名志,昔日多刻上“故考”、“故妣”及某某处士暨元配、继配某氏安人或孺人,有的上冠以“功名”。后来一般写某公某某暨元配某氏之寿圹,下署子孙名字、建造年月。后逐渐简化,做好坟后,竖一块碑,上写“某地某某公、某某夫人之墓”等字。如丈夫先去世,妻子还活着,其墓碑上死者名讳用黑字,活着的则用红字,以示空穴,供人区别。

打寿方、做寿衣

人到老年,先备办后事,昔时一般50岁要预制棺材叫“立寿”,也叫“打寿棺”或“打寿枋”、也叫“打百岁枋”。立寿要购置木料,请木匠来制作,再请油漆师傅来髹漆。男棺写“福字”,女棺写“寿字”,放在祠堂里或自家楼阁上,叫“陈香木”。倘若父母“立寿”,已出嫁女儿要送红布和红烛。

昔时老人过50岁,要提前做“殓衣”,俗称“寿衣”或“百岁衣”。有的下辈在长辈老人去世前,即郑重预制入殓用的衣服鞋帽,也含冲喜之意,俗称“压寿”。在给人缝制寿衣时,要选择亲邻中少妇或少女动手,意为借她们的年轻活力,将有助于老人长寿。在时间上还要挑选闰月,也有添寿之意。倘若父母做寿衣,已出嫁的女儿要承担一部分衣料。

送终、小殓

送终  病人将绝,亲人守候床前,直至气绝。子女必到送终,有的子女在外地也要赶回家给亲人送终,以尽孝道。信仰佛教道教的,在病人弥留之际,请和尚念经,意思是给死者减少痛苦,安然离开人世。

停尸待殓之时,如遇雷雨,要给死者撑伞,以避雷电,并不让猫接近尸体,以免死者惊恐(也有避免触电的意思)。

小殓 老人死后,子孙要佩苧麻袖套。要给死人换殓衣。换衣之前,先给死者沐浴,孝子将金银纸烧入水中,或丢入钱币,舀水回来,一人在后执伞遮盖,称“买水”,然后烧汤擦身。蒲门等地,给死者穿衣前,孝子在厅堂椅子上,拿秤给衣服秤重量,报过重量后,用香火将衣服烧几个小洞,意思是给死者衣服做上记号。穿衣后,将金质或银制小管,叫“聪明棒”,裹上红缎,放入死者口中,俗称“含口劲”,是古代含玉之遗意。然后将尸体移到门板上,以待大殓。遂将眠床拆掉,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焚于野外。接着,在尸体脚边点一灯,谓之“照冥路”,并在堂中设饭菜祭奠,取一双筷子插入饭中,绕以苧,陈于尸前作临时木主。南港、江南等地给死者煮夹生饭,先下米,后下水。还不断给死者点香焚纸钱。

报丧

人亡,家人放声哭哀。把一个盛满饭的碗装在红袋里,系一双筷子,挂在树头,称“吃满饭”。人死,马上去亲戚家报丧。嫁出去的女儿,接到讣音,随即回家,沿途哭号凄绝。

守灵、大殓

守灵  尸体未入棺时,亲人日夜轮流伴守尸体,直至入棺,谓“守灵”。

大殓  即入棺,又称“大殡”。寿棺不用松木,怕生白蚁,一般用杉木制成,最好为楠木、梧桐木、柏木。棺内放木炭、柴灰等干燥物,铺以素席。棺木进厅堂,子女焚香礼拜,鸣锣,称“接棺”。择时辰将尸体移入棺内,称“见棺”,或称“入木”、“落殓”。大殡时,锣鼓齐鸣,放双声炮,子女披麻执杖,六亲下辈穿麻、戴白,跪伏阶前。加棺盖、封口后,焚香围丧。然后将棺木抬出室外,旧时江南一带亦有停置众屋中堂的后堂或停放家中。

大殓时,一般请道士、和尚和佛、道教徒念经“超度”亡灵。时间为一夜或二日、三日的。昔时山区有请吹打班在晚上唱曲一二夜的。信耶稣教的,大殓晚上,请牧师聚会“讲道”,众信徒齐唱“赞美诗”,祝死者“荣归天堂”。

设灵堂

中堂悬挂青布,上写死者生卒年月,中挂遗像,前置方桌,上放木主、香炉、烛台。还有一盏昼夜长明的菜油灯,叫“灵前灯”。桌下放一踏脚凳,凳上放一双死者生前穿过的鞋子。桌上还放一个纸糊的望仙台。桌旁放纸糊的金银山、金童玉女;桌后放纸屋一座,称“银屋”。银屋的楼台厅堂、院墙窗户、桌椅几案及其他陈设,一概齐全。近年则增添纸的家用电器。每日三餐茶饭面汤供奉,俗叫“供饭”,也叫“礼鬼”,直至“满七”。

做七旬

死者从寿终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四十九日满七,有的二十一日满七。做七时请和尚或尼姑、道士念经,焚烧纸烛,四七安静不用僧道。满七时,亦有请和尚、巫师“放焰口”。有的在死后满一百天,满周年,有奠百日,做周年羹饭的习俗。旧俗丧葬之礼烦琐糜费,昔人已予批判。清末洪炳文《东瓯采风乐府》中“闹喜丧”云:“高年之人寿终后,丧礼仪式都从厚,子妇孙曾既成服,苫块之中无人哭。七七祭奠又唪经,酒肉之气每熏腾,亲串咸集事铺缀,拇战酣嬉吊客悦。忘哀即吉礼则非,宁独不畏达士讥”又“做佛戏”云:“平时不解佛经趣,死后乃求佛超度,昼诵大乘作道场,夜则焰口散鬼粮。升天堂,入地狱,试问吾亲何罪恶?钟鱼鼓钹响丁冬,僧度人兮人度僧,老妪又买莲花经。”均切中时弊。

解放以后,丧事从简:先用黄纸贴出讣告让戚友知晓,中厅摆设灵堂,书“居丧”横额,下辈戴孝,臂缠黑纱,出殡送花圈,一二日内即入土埋葬。停柩三年、守孝三年及寄厝等陋俗已革除。亦有不设灵堂,实行葬礼新俗。如果干部、职工死亡,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举行遗体告别和追掉会。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旧习又开始抬头:丧事花圈越来越多,送赙仪的越来越丰,酒席桌数也大增。出殡时自行车、甚至摩托车开道,小轿车、面包车后随,一路鞭炮不绝,前有“将军令”开路,中有西乐队,至少有锣鼓班子,吹吹打打吸引行人驻足。送葬回来,大吃大喝。土葬之风盛行,坟墓也修得考究,破坏山林。“做七”等旧俗虽已复活,但时间已缩短,规模也已缩小。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友携横额、挽联等固定一套居丧用品至亡者家,同做祷告、唱赞美诗,也有乘机布道的,一般不吃请,其出殡仪式也比较简单。

出殡

起丧时先祭方弼氏(金面、三目),或祭方相氏(金面、四目)的大开路神。并设上马祭,桌上摆木主、香炉及祭品。子孙亲属向死者拜祭。然后出丧,前为开路神,继为高灯、锣、旗、伞、“执事”、香亭(内放木主、香炉)、容亭(内放死者头像)、乐队、棺木(八人抬,上盖方盖),后跟亲属、宾朋,最后亦有锣鼓相送。一路上放鞭炮、发路纸钱,有的还有亲友在经过的街道上设“路祭”,迎送死者。

出殡时,全家披白,孝子长孙戴“三梁冠”,身穿丧服,脚穿反唇蒲鞋,手执哭丧杖,亲者穿戴白布衣冠,疏者戴白帽或白头巾。第四代曾孙辈头戴蓝头巾,第五代玄孙辈头戴红头巾,第六代末孙辈头戴黄巾。主家赠曾孙辈“利市包”。棺木抬至城门口、三岔路口或桥头、山脚下,孝子、长孙跪于道旁,以谢亲友免送。

棺木到了坟地,择时辰推入墓室,称“进棺”或“入室”。泥水匠立即封坟圹外口,称“封龙门”。泥水匠如果属死者晚辈,要跪着封龙门。封龙门时,子孙跪地大声哭丧。在墓前,龙门封毕,孝子肩背布袋,内装谷印,在坟头印了几下,意为代代相应,然后回山。

回山时,孝服全部脱去,肩或臂缠红布(红绒),白旗均换成彩旗。将木主、香火及遗容迎归,置于厅堂。如有几个儿子,则争先恐后提“子孙灯”回家,名为“抢风水”。回山后,开筵宴请亲友宾客,酒至半筵敬酒,孝子跪在堂前,头顶茶盘,上放盛酒碗,放鞭炮,各筵席来人,用酒杯向碗内舀酒,倒入酒瓶,分给宾客饮用。

三日后,家人省墓,俗称“探三天”。近年,有的地方改为当日省墓。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