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湖北襄阳谷城承恩寺

湖北襄阳谷城承恩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1-30
湖北襄阳谷城承恩寺

千年古刹承恩寺位于襄阳市谷城县东南45公里处,始建于公元607年—618年(隋大业年间),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初盛于唐,鼎盛于明。承恩寺是湖北省省级森林公园,作为全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被列入《中国佛教百大名寺》一书。

承恩寺位于湖北谷城县茨河镇五朵山北麓,距县城35千米。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原名“宝岩寺”。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年)重修,改称“广德寺”。元末遭兵火焚毁。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重建。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英宗朱祁镇为报答叔父襄宪王朱瞻墡对该寺进行修缮,改其寺为大承恩寺,承恩寺因此得名。

承恩寺座北朝南,占地1237平方千米。整体建筑依山叠起,中轴对称布局,前低后高。明成化、嘉靖年间,清康熙、同治年间修缮。原建有山门、碑亭、天王殿、钟楼等殿阁、禅堂200余间,现存水陆崇圣殿(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等75间。虽经千百年沧桑,古风旧貌尚存。承恩寺被列入《中国佛教百大名寺》一书。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景区、湖北省森林公园。

承恩寺前有天王殿,后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左侧有钟楼三间,重檐二层,上悬万斤巨钟(为湖北最大的铜钟)。均为明代建筑,由明英宗圣旨敕建。

钟楼

位于殿前东侧,座东朝西,重檐歇山式,面阔进深均三间11.24米,明间正中神龛内供奉如来佛像,二层梁架上悬挂的万铜钟一口。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所赐,高2.3米,内径1.57米,重约万斤,钟身两侧各有“皇帝万岁万万岁”字样,落款“大明成化乙未”,字周围铸梵文4889字,以龙凤花纹装饰。此钟制作精细,造型美观。轻击长鸣,方圆十余里可闻。堪称镇寺之宝。

另一镇寺之宝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御制序《金刚般若波罗蜜心经》,用泥金写成,蓝底金字,楷书,另绘佛像千尊,佛像故事千幅。作者为明代著名宫廷画家仇英。是国家二级保护文物。

天王殿

位于承恩寺前部,面阔五间22.55米,进深五间10.15米,明间正中石座上供奉弥勒佛像。

水陆崇圣殿

亦称大雄宝殿,是寺院主体建筑。为重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五间20.8米,高约19米。殿内供奉毗卢佛,高约10米(毗卢佛高8.2米),为明永乐年间塑像,距今已有500多年。现存大殿呈正方形,36根立柱构成3个正方形,内含3个切圆,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八卦。

公主坟

承恩寺传为隋炀帝公主隐居疗疾之地。相传隋炀帝公主患癞疮,到此搭庵修行,每天饮泉沐浴,头癣痊愈,生出了青丝。隋炀帝听说后,在庵旁建佛寺,即宝岩寺。后公主去世,就葬在这里,今寺旁一土丘,即为公主坟。

卧牛池

位于寺西。相传隋炀公主骑白牛来此地。后人为纪念这一故事,用汉白玉雕一断角牛塑像放入水池中,取名“卧牛池”。

灵泉

传为隋炀帝公主曾喝过的泉水。因由龙池泉中流出来的水环寺盘绕,好似玉带,故称“玉带水”。

玉石碑

又称襄王玉碣。即寺前放生池中朱瞻蟮立的龟驮碑。龟是青石琢成,碑以白玉为料,上部浮雕二龙戏珠,碑文为《敕赐大承恩寺记》,铭刻有皇帝诏书,为成化十二年制。

锁风桥

即横跨寺前人口处的单孔桥,桥旁曾修一祠堂,名“锁风祠”,因当地人称此桥为“聚气藏风”之桥,故称锁风桥。

襄宪王墓

位于承恩寺西南五朵山中。襄宪王朱瞻墡系明太祖四世孙、明仁宗第五子、明英宗叔父。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长沙(今属湖南),正统元年(1436年)徙襄阳(今属湖北),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其弟朱祁玉立为皇帝,即明代宗。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曾两次把襄宪王接入宫中,还恩准把五朵山作为襄宪王的茔地,并命工部主事刘春监建。朱瞻墡于成化十四年(1478年)病故,葬于此。

兴山宝公塔

位于承恩寺附近,石塔系清代大承恩寺第二十代住持和尚兴山宝公而建。塔高七米,共分三层,上层六角柱上每面各刻佛像一尊,宝盖上刻有梅、兰、竹、菊图案。中层六角柱上是铭文,记述兴山宝公生平。下层宝盖上刻八仙故事,六角柱上刻佛教人物故事。各层小六角柱上都刻有不同的花鸟走兽。整座石塔雕刻精湛,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珍品。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