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陈十四娘娘信俗

陈十四娘娘信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06-09

从上述传说中表明陈十四在神格上,既是一个保护孩童妇女的助产神,又是一个为民救苦救难降妖灭怪的驱邪消灾之神。

到清代,陈靖姑传说最终完整化。这一时期,陈靖姑的传说情节逐渐丰富,也更加曲折,内容更加细腻生动,她的驱邪,除妖形象更加突出。民间有“妈祖是文的,靖姑是武的”女神的说法。在《夫人咒》中描述的陈十四形象,也是“脱了罗裙穿神裙,头戴铁盔身穿甲,手执神刀与神铃,身骑铁马救良民”。通过民间口头传承,使陈靖姑的出世、学法、斗蛇、斩妖等情节更加丰富,同时又增加了陈靖姑在各地诛灭其他妖怪的故事,强化了她的驱邪功能。其中清人何求的《闽都别记》可说是集陈靖姑传说的大成。何将民间的传说加以综合、渲染、丰富,成为我国第一部全面反映陈靖姑事迹的长篇章回传奇小说。此时各地建的夫人庙甚多,并有各种赛会活动,到道光年间,各地夫人庙香火甚旺。民间凡求子、祈雨、驱疫等,均往求拜,“其应如响”。可见当时陈靖姑的职能与神格,都比之前更广泛,已演变为多功能的女神。

据历史记载,在宋、元、明时期,浙南沿海一带曾遭受多次大海溢与倭寇侵害,沿海居民死亡甚多。

据民国《瑞安县志稿》及瑞安许多姓氏族谱记载:历代瑞安从福建迁入的人口众多(有关资料载:自唐宋到明代,从福建赤岸一地,迁入瑞安的薛、张、郑、王等十九个姓氏中,就有2506户)。瑞安与福建系“远亲近邻”,往来关系密切。浙南不少地方至今仍在讲闽南话。故陈十四信仰得以逐步南移,在浙南蔓延、流传、发展,覆盖面达十多个县。在清代,飞云江、瓯江流域大大小小的神庙中,也以陈十四娘娘庙为最多,其名称不一,如太阴宫、娘娘宫、广应宫、永瑞宫、坤元宫、凤南宫等。根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瑞安县有215座太阴宫,专为奉祀陈十四娘娘的宫殿,香火很盛。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或十月初十,各地信仰的民众多有进行祭祀活动。早年,飞云江南岸的仙降一带,有十月初十“望(祭)寿桃”(一种米制食品)的习俗。有的地方,婚后久未生育妇女往往结伴到宫中,向陈十四娘娘求赐子息。

清代中叶后,由于“温州鼓词”艺人将陈十四娘娘传说编成鼓词《南游传》(又名《灵经》、《娘娘》,俗称“大词”)来演唱,更扩大了陈十四娘娘的信仰与祭祀活动在民间的影响。

清人赵昀的《过来语》中说:“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一年四季唱大词……终年不绝。”何为《大词》?即《南游传》是叙述陈十四娘娘出身、学法、收妖灭怪、为民除害、最终斩蛇救兄得道的传奇性人生的一部鼓词。

“娘娘词”在农村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百姓对“太阴圣母”顶礼膜拜,祈求保佑国泰民安。信奉陈十四娘娘和唱“娘娘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其信俗本身共生共荣,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娘娘词”因为普及与宣扬陈十四娘娘故事,而受到民间欢迎,陈十四娘娘信俗也借助“娘娘词”深入人心。

信仰神祗是百姓求得心灵慰藉、精神的寄托和美好的向往的一种久远习俗,我国的神与仙早已经人性化了。它是超自然的,是人们观念的产物。神仙已成为我国信俗文化的一部分。了解、研究神仙传说中的合理因素,对我们追求的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该项目已于2009年7月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