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安徽池州民俗文化

安徽池州民俗文化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08-31

3、江南名城要地

池州城濒临大江,是江左要冲,历代一直为不少政治家和军事家们所瞩目。志载:“池州之城,临瞰大江,为金陵上游之地,当吴越之冲。”又载:“池之为郡,在江南实要会地;控引荆、襄、襟带吴越,有石城可居,长江可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唐永泰元年复立池州作为州的治所时起,至今,一千多年来,古城几乎一直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之,历代不少名臣受命来池州任职,治理这个地方。唐德宗时当过宰相的萧复,任过中书令的裴度,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等都在这里当过刺史。宋代名臣包拯,以及周必大、王伯大等在这里任过知州。作为要冲之地,这里曾设立过种种军事机构,不少名将被派遗到这里驻守。唐永泰元年置州不久,池州和宣州、歙州共置一观察使,或兼都防御团练守捉处置等史。

五代杨吴时设宣州,池州都游奕使,南唐升池州为康化军,置节度使,不久即改设为池州团练使。宋代江南分东、西两路。江东置宣抚使,守太平和池州,而池州有驻劄御前诸军统制。宋建炎四年,复合江东、西路为江南路,置帅于江(九江府)、池二州,时有安抚史。罢帅后,池州水军尚设都统制和副都统制官,皆领军事。南宋抗金名将岳飞“驻节庐山,往来于岳、鄂”,数莅池州。他并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由池州出师庐州。张俊曾节制池州军马。元朝的著名将领达鲁花赤阿塔赤·卜颜铁木儿,也曾驻军于池州城。明代在池州设兵备道,抗清名将史可法巡抚安庆、池州太平军务,他曾于池州城西效杏花村演武场操练军马。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设立在安徽等处巡抚及池、太(太平府)等处总兵官,驻守池州。

不仅封建统治者及其所属的政治家、军事家们重视这个要冲,历代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们,也把池州作为一个军事要地而争战、重守。唐末黄巢领导的起义军,元末徐寿辉、陈友谅领导的一支起义军,朱元璋的起义军。以及清太平天国的起义军,都曾占领、驻扎过池州城。特别是太平天国的起义军。据守池州城达八、九年之久。

4、人文荟萃之地

池州市历史悠久,山青水丽。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历代人民辛勤劳动,装点了这片沃土,而且又十分重视文化素养的提高。史料载,宋代的八桂书院、齐山书院、绣春书院;明代的翠微书院、诸才书院;清代的池阳书院、秀山书院等,当时在江南都是很有影响的,并育出不少人才。唐时的胡楚宾,高宗时招为右史。他“为文甚敏,酒酣挥洒自如”;“豪迈自负,与李白匹之”。当时民谣有:“前有胡楚宾,后有李翰林,词同三峡水,字值万黄金”之说。唐乾宁中及第的殷文圭,事吴时,于杨武义元年拜为翰林学士。他的儿子殷崇义为南唐时的宰相。南唐时伍乔,官至户部员外郎。宋时的樊知古,“沉雄有略”,曾有宋太祖平定江南,造渡江的浮桥。当浮桥移到采石时,“三日搭成,不差尺寸”。“步卒渡江,如履平地”。这可说是长江上最早的大桥了。

宋嘉定十年的武科状元华岳,为殿前司官。他为人正直,“轻财好侠,疾邪忧国”,曾多次讷谏北伐,并直书奸臣朝韩胄的罪状。著述有《翠微南征录》、《翠微北征录》。再如唐伍唐圭,宋汤允恭,明文科状元黄观,明末复社重要人物吴次尾,清代的桂超万、刘瑞芬、曹大镐以及儿科专家夏禹铸等,也都是很出名的人物。

如前所述,这里千多年来一直是州、县的治所,是一个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少名臣受命来这里治理,众多骁将被遣来这里护卫。他们来到此地,和池州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池州的历史,建设了古池州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前面所述的萧复、裴度、齐映、杜牧、包拯、岳飞、史可法等,仅仅是历代来此地为官、做将或执行军务中较为知名者。

此外,历代还有不少名公巨卿、文人雅士,因羡慕池州山川的美好,纷至沓来。他们登山弄水,抒怀咏歌,流连忘返,不仅在池州留下了足迹,也留下了佳作。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曾来石城游历。他爱石城秀山的美景,喜食石城水的美鱼,攒扬石城“小鱼美”。汉代的名士高获,早年和光武帝很有交谊,但他不愿做官,隐居石城,死后又葬在此地。唐朝大诗人李白,他爱秋浦的风光,“欲安家焉”,曾滞留三年之久。他多次到秋浦来,游遍了秋浦的山川,作诗四十多首。清溪乡的碧岩,里山乡的江祖石,梅街镇桃坡村的水车岭、桃坡,刘街乡的虾湖、黄山岭,棠溪乡的曹村白笏坡、石门桃花坞等地都是他足迹所到、诗中所咏的地方。再如唐代的罗隐、张祜、白居易,宋代的梅尧臣、苏辙、司马光、朱熹、杨万里、苏舜钦,元代的萨都刺,明代的王阳明、董其昌等都曾来到这里。府志、县志上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山崖上记下了他们的行踪。这些都成了池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池州的文明史上闪耀着光辉。

5、名胜古迹遍布

池州市历史悠久,地上、地下文物极其丰富。经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41处,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炼遗址25处,摩崖石刻、石窟、碑记13处400余幅,名胜古迹50余地,还革命纪念建筑物和遗址30多处所。在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遗迹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县(区)级文化保护单位54处。馆藏文物有旧石器时期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还有玉器、陶瓷器、青铜器、锡器、泥俑、墓葬、古化石等达四千余件(套)。池州至今保存有不少重要古迹和风景点。其中,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保存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秋浦河留下了李白45首诗歌;东至陶公祠是陶渊明放歌长吟之所在;青阳、石台有一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齐山洞天,岩洞奇绝,是历代文人墨客登眺、探幽的风景胜地。山上摩崖石刻丰富,各种书体的诗文、记游等计百余帧。

宋代包拯在池州任知州时题刻的“齐山”二大字,是全少见的包拯的笔迹。齐山摩崖石刻已于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杏村酒肆是十景中的重要一景,杏花村因晚唐诗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期间写了《清明》一诗,诗中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而闻名于世。村中有古井一口,名黄公井,又叫香泉井,是唐代文化遗存,亦是87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昭明钓台在灌口乡杨桥村琅山崖下,为全国古代十大钓台之一。

志载,南朝梁昭明太子曾垂钓于此。李白钓台和清溪乡万罗山隔江相峙,一直是历代名士追踪和咏歌的地方。明兴济桥,又称东门大桥,横卧于古清溪下游,七拱连跨,十分宏伟。明妙姻塔,俗称下清溪塔,七层八角,为楼阁式砖塔。该塔三百六十余年来高高耸立于长江南岸,粗犷苍劲,庄重古朴,十分壮观。明百牙山塔,为七层六角楼阁式砖塔。此塔轻灵秀丽,高踞于城北百牙山东端,四百余年来为古城增添了风光。此外,城中、城周尚有古舜井、包公井、大成井、解厄泉、青云接武坊、明重建县儒学碑记、抗战胜利周年纪念碑等等。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