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豫北名珠道口镇

豫北名珠道口镇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5-20
豫北名珠道口镇

道口镇,古称李家道口,因上古为黄河西岸鲧堤之上的一个渡口,并有李姓人家长年在此以摆渡为生,慢慢便成为沟通黄河两岸的主要交通设施,故此渡口被称为“道口”沿用至今。

道口镇位于滑县西北边境的卫河之滨,稣堤之上。早年,由于道口地处河运要道的卫河之畔,是当时水陆交通的要口,时有小天津之称。道口镇的顺河街是目前安阳保存最完好的古街之一,也是当时道口最繁华的街道。漫步在大街上,透过两旁斑驳的店铺门窗和油漆剥落的门柱,追溯那流失的岁月,你仿佛回到那帆船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渡口。

据记载,古代黄河流经滑县,道口就是设在西岸稣堤之上的一个渡口。相传,当时一李姓人家在此以摆渡为生,所以人们又将此渡口称为李家道口。后来由于黄河河床南移,卫河航运的畅通和贸易的发展,特别是经过山西洪洞县大迁民之后,来此定居者日益增加。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豫北重镇。

豫北名珠道口镇

道口系水、旱码头。卫河流经滑县境内的河道南起桥上村,北至三里湾。水面宽阔,水势平稳,当时卫河运输“上通百泉,下达天津”。20世纪30年代,是卫河航运最兴盛的时期,河道内“帆船林立”,每月过往民船、商船达百余只,“三百石之民船,四时畅行”。大船货运量达1450吨位。南方和豫北一带的杂货、煤油、海盐等多从这里转口,运往各地,以至于顺北街的货栈里物资堆积如山。卫河沿途设立了6个港运局,道口居上游第二,商贸的繁荣,使道口有了小天津的美称。

航运的发展,带动了道口搬运业的兴起。一些破产的农民和城镇贫民逐渐变成了专业的脚夫。他们早晨把铺盖一捆,押到当铺,晚上下船买上几升米,再到当铺取回铺盖,一家过活。时间长了,他们居住的街道也就叫成了“脚力市街”。

豫北名珠道口镇

1907年竣工的道(口)清(化)铁路和1936年竣工的道(口)楚(旺)铁路,道口位于正中,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物资在这里中转、集散,更是促进了道口经济的发展。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荣,有“日进斗金”之说。道口12条大街和72个胡同,分布大商号百余家,小商号不计其数,经商者多达万人,出名的大粮行40多家,大酒店3家,银行、钱庄6家,浴池10多家,日用百货、布匹、土产等应有尽有。其中,最地道又最有名的当数顺河街与大集街交叉口的义兴张烧鸡店和顺河北街两旁的锡器店。张家烧鸡“咸烂厚味,脍炙人口,价格不贵”。道口锡器又名点铜点锡,制作的茶壶、酒器、烛台、香炉等用具,精致耐用。当时的锡器店仅顺河北街就有9家,规模较大且有名望的有“聚胜锡店”、“兴盛锡店”、“同兴锡店”。“道口锡器白如银,明如镜”,1933年的《河南政治月刊》载,道口锡器“以官秤论价,带花的每斤一元六角,无花的每斤一元四角六分。”据记载,凡来道口的游人“吃烧鸡,买锡器,多不肯失之交臂。地方人士,又多以此二者为馈赠之资”。

豫北名珠道口镇

当时,道口最繁华的地段当数顺河街和大集街。两旁店铺林立,白天人流如潮,到了晚上,用布蓬搭起来的顺河街灯光通明,人头攒动,所以人们又把顺河街叫作灯蓬街。至今,老人提起这些往事,仍津津乐道。

道口镇属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水、陆交通发达,地理位置优越。清朝末年,曾被誉为中原“四大名镇”;2009年度被评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二十强乡镇;2010年度被评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道口镇还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省明星乡镇”、“省十大最具魅力城镇”、“中州十大名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烧鸡名城”、“市级文明单位”;连续多年被市县评为“五个好”乡镇党委、“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乡镇”、“招商引资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豫北名珠道口镇

道口古镇因水运通达,商业繁盛而成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豫北重镇,是大运河沿线城镇的杰出典范。道口古镇整体布局依运河走向自然而建,当时最为繁华的一面街、顺南、顺北、大集、码头等街道更是因河而成,现存有老房屋1000多间,老字号5处,老钱庄1处,老票号1处,老胡同16条,古庙宇2处,老水闸6处,老码头9处,古街区3000余米。当时这里经商者多达万人,大的商号近百处,较小店铺星罗棋布。大多为山西晋商和天津客商,也有其他地方商家,同时还有本地商户。如已有300多年的义兴张烧鸡老铺。这些文物遗迹依然呈现出古镇昔日的繁华景象。

豫北名珠道口镇

2015年,大运河(此地称永济渠、卫河)滑县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河曲穿道口而过。方便快捷的水路交通,为道口的经济、文化大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机遇。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此段运河里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据史料记载:隋代以后,卫汉水路上达百泉,下达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万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络绎不绝,纤夫们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远扬数里。特别是往来于河南新乡、天津的货船达700余只,载重百吨以上的大船约占1/3,船民有3000余人。20世纪60年代,航船发展到1700余只,年货运量83.6万吨,客运量6.87万人次,每日可经上千船次,大大沟通了津、冀、鲁、豫、晋等省30多个大小城镇。清末民初时期,除了通畅的水路运输之外,还得益于公路与铁路交汇的得天之利。道口是道清(清化)铁路的起点,是当时豫北地区重要的水路转运码头。1907年道清铁路全线修通,来自焦作的大量优质煤炭通过火车运至道口,接着装船转运天津,再消散欧洲。从天津水运而来的布匹、百货、食盐等又从道口上岸,转运到周边各地。

豫北名珠道口镇

古时人们的货运和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大运河又是我国运输条件较完备的一支人工河流,因此,此段运河船只来来往往,十分繁忙,致使道口古镇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道口因为繁盛,被人们赞誉为“小天津”,成为豫北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豫北名珠道口镇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