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河南浚县大平调

河南浚县大平调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7-10
河南浚县大平调

大平调——由于它的定弦、唱腔都比号称高调的山东梆子、定名反调的横笛梆子(即河北梆子)低,所以称为平调。又因它使用的梆子长50厘米、5斤多重,当地观众也叫它“大油梆”。故又称为大梆戏、大油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通称为大平调。

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平调、西路平调和河东平调。

大平调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可追溯到明代弘治年间。据弘治十一年(大平调498年)《滑台重修明福寺碑记》中记载:"除修葺佛塔外,敬献大梆红、大弦戏各一出"。现发现最早的演出合同,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菏泽大平调戏班“大兴班”在河南滑县的演出的契约。但据说已于文化大革命中毁坏。

大平调俗称“大棒戏”,其形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表演粗犷豪放、直取率真,各个行当自有程序,音乐唱腔独树一帜,锣鼓、曲牌、板式名目繁多,素有“锣鼓曲牌四百支、自家伴奏自家吟、唱腔板式八十种、百转回肠古到今”之说。随着近年来的保护,浚县大平调这一剧种目前已整理出传统剧目400多部。

大平调传统剧目

大平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剧目,具统计约有600余出,现保留下来的只有200余出,经常演出的传统剧目有180余个,其内容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杨家将》、《说岳全传》、《包公案》、《大红袍》等历史古典小说,角色多以生(红脸)、净(黑脸)的“袍带戏”为主,民间生活故事戏较少。

以生角为主的戏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阳河》、《晋阳关》、《反徐州》、《收姜维》、《百花亭》等。以净为主角的戏有《战洛阳》、《秦香莲》、《铡赵王》、《赵公明下山》、《金鞭记》、《张飞滚鼓》等 大平调的唱腔与山东梆子大体相同,但是,它的唱腔发声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头钉等板式的起板时,尾声使用极高的假嗓(也叫呕腔)。表演粗犷、豪放、刚劲、有力,精中见细,刚中有柔,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国家一级演员郭盛高的表演潇洒大方、生动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维》、《反徐州》等剧目中塑造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泽地区家喻户晓的著名演员。

2009年8月25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