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山西大同辽代华严寺

山西大同辽代华严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8-18
山西大同辽代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依据佛教的七大宗之一——华严宗的经典《华严经》而修建的,故名华严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其建筑、塑像、壁画、壁藏、藻井等,都是我国辽代艺术的典范。

华严寺坐落于山西大同清远街南侧,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是当时佛教华严宗最重要的寺庙之一,

辽代的华严寺规模宏伟。《山西通志》云:“有南北阁、东西廊。北阁下铜、石像数尊:中石像五,男三女二;铜像六,男四女二。内一铜人,衮冕帝王之像,余皆中帻常服危坐,相传辽帝后像。”华严寺内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而成为辽国皇室祖庙。整座寺院雄浑大气,殿宇巍峨,气势宏伟,巍然骏畅。

由于契丹民族原始信仰中“好鬼拜日”。契丹族崇拜太阳,认为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是太阳给予的。她们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东向而拜,居住习俗也坐西朝东。因此,华严寺一反汉族寺庙坐北朝南的传统建置,而是坐西面东,让清晨洞开的门窗迎接东方第一缕阳光。金代重建时尊重了契丹人的风俗习惯,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辽末保大二年,华严寺毁于兵火。至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通悟法师等重建,华严寺得到恢复,但规模已逊于辽代。

元朝武宗至大年间,慧明法师主持重修。华严寺仍不失为云中巨刹。元末战乱,又遭破坏。明宣德、景泰年间,予以重修,补塑佛像,勃然中兴。明中叶以后,华严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布局严谨;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风格活泼、古朴。上、下两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

清初华严寺又遭战火,康熙初年曾事修补,但风光惨淡,所幸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保存完好。其余则一片断垣衰草。后虽又陆续重修,但规模和结构都不如前朝了。清朝末年,华严寺千疮百孔,一片荒凉。

建国后虽多次拨款维修华严寺,也仅限于维持旧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将原来独立的上、下两寺合并为一寺。文革中,被迫停止宗教活动,改为大同市博物馆,反而使建筑、塑像、碑刻、藏经都得以完好的保存。

2008年,大同市启动名城复兴工程,投巨资对华严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辽金时期大华严寺的鼎盛格局,古寺又重回西京时代。

新建的华严广场大气、典雅,被一组宏伟巨构的建筑三面环卫,这组建筑就是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孤品"的重楼式壁藏和天宫楼阁的仿古版。重楼式壁藏:是中国古代按照《营造法式》完成的小木作实物的典范,代表了11世纪中国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广场东端是一座极为精美的音乐喷泉,仿照大同市出土的汉代连枝灯的形象建造。两排风格独特的侍女面容和祥、体态端庄,手持长柄宫灯左右排列,将游客们带回到了远逝的年代。

如今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上下二寺虽连成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普光明殿、过殿、观音阁、文殊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井然有序。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华严方塔、观音殿为中轴线,古朴悠然。

华严寺山门,高敞舒展,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上覆庑殿顶,尽显皇家气魄,殿中塑有四大天王像,也称天王殿。四大天王塑像高5.2米,坐于山石上,一派气吞山河、叱咤风云的英武气概。又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国泰民安。

在山门两侧建有高大的六角重檐歇山顶钟、鼓楼;晨钟暮鼓呼唤着逝去的韶华流光,向往着未来的日月更替。

普光明殿气势宏伟,高悬普光明殿金字匾额,两旁海蓝色金字楹联:“世事熙熙从来富贵无了局到此说了就了,人生攘攘自古名利难放下如斯当放便放”。大殿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前出抱厦。殿内的塑像、壁画、平棋藻井,皆按辽金特色修建。

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三尊主佛坐于须弥莲花台上,面容饱满,神态宁静安详,衣纹流畅自然,通高11米。在三尊主佛前还各有两尊胁侍菩萨站于莲花台上,塑像同样继承了辽代的造像风格。

普光明殿内环壁一周的是精美壁画《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佛教中称童子有二个含义:一是现在还未成佛,将来要登佛位;二是赞扬菩萨持戒清净,十分纯真,像童子般没有淫欲贪念。壁画使用传统工笔重彩的手法:以线造型,勾线渲染。绘制壁画的墙壁也是仿照中国传统壁画泥墙的工艺流程,不同于现今一般的白灰墙面。

普光明殿后是一座面宽三间的清式硬山顶建筑,左右塑哼哈二将,原是重修前的上华严寺山门。院内正面为过殿,过去内供四大天王、韦驮天将、关圣帝君,文革时塑像被毁。后改为念佛堂,供奉华严三圣,原是僧俗弟子日常佛事活动场所。

过殿南北两侧院墙各开一个过门,外是方门,内是圆门。外方表示华严经之大方广,内圆表示华严经理事圆融:方门两侧,又各有砖刻楹联一副,每副都凝缩着佛门典故哲理。

南门题额:击竹间。楹联:翠竹黄花圆色相,清池皓月净禅心。

击竹间的典故出自“释迦方志”卷三。以前有位不信佛教的婆罗门,对佛心怀嫉妒,时时处处贬低佛门。人说释迦牟尼佛身高丈六,他不信,用竹杖丈量,谁知佛身竟超过丈六。婆罗门恼怒之下,将竹杖远抛山间,竹杖落地瞬间长成一片竹林,名为杖林。

翠竹黄花圆色相:指的是佛门明心见性以后的思想境界:即尘世界所有一切,都是如来实相正印,尽显诸佛般若智慧。

清池皓月净禅心:告诫信众:人心如水,诸佛如月,水清月现,心净佛出。

北门题额:拈花笑。楹联:花开见佛留心印,米香传衣续祖灯。

拈花笑讲得是佛经典故:昔日佛祖在灵山会上以手拈花示众,弟子默然,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所以迦叶尊者在佛祖涅槃后,为西土初祖。传至第二十八代为菩提达摩祖师,从西天来到东土,传下佛教正统禅宗一脉,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印心,明心见性。

花开见佛留心印:花开指心花开,见佛指明心见性、大彻大悟。

米香传衣续祖灯:禅宗故事讲六祖慧能大师,原本是一樵夫,听闻别人诵《金刚经》而开悟,于是上山求见五祖弘忍大师学佛。五祖让他在厨房舂米八个多月,因见别人代写的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知他已可成就,便以杖击碓三下、背手从后门而去。六祖夜半从后门至床前听法,于是受衣钵传承,为禅宗六祖。后来六祖大师门下花开五叶,宗分五门,圣人辈出,大德如云,祖祖相传如灯灯相续,成无尽藏。

进入方门,登上高高的云阶,便是巍峨耸立、厚重古朴的大雄宝殿。

后院两侧南北建有重檐楼阁各一座,南为观音阁,北为地藏阁,两楼相互辉映。观音阁上供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下奉福禄财神;地藏阁上供地藏菩萨、十殿闫君,下奉伽蓝菩萨。院内花木清秀,环境幽静古雅。屋檐下悬风铃,微风吹拂,铃声清脆悦耳,游人如入圣境。

巍峨的华严寺被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罕见的雕刻艺术,珍贵的清代壁画层出不穷。更因为有一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辽代泥塑造像而名满天下。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