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湖北大越调

湖北大越调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2-26
湖北大越调

湖北越调又名襄河越调、大越调,早期在外地又有襄阳腔、湖广腔之称。其主腔名越调,兼唱吹腔(又名潼关调)、昆曲及小调。湖北越调源于山陕梆子,是曾盛行于史上的大剧种,是湖北早期形成的具有板式变化体制音乐功能的戏曲剧种。湖北越调分行,与汉剧、清戏一样,同为末、净、生、旦、丑、外、小生、贴、夫、杂十大行。

湖北越调当前主要流布于鄂北襄阳、谷城一带。

湖北大越调是鄂西北的地方戏曲剧种。群众喜称湖北大越调为马家岗大越调,汉水的襄阳与老河口之间的一段,俗称襄河,所唱越调最为著名,故又称襄河越调。又因唱腔高亢,尾音翻高,也称高腔越调,而称越调皮影戏所唱为“平腔”。(王俊、方光诚《湖北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6月)湖北大越调的唱腔音域宽厚、拖音委婉、演唱风格粗犷、质朴、高亢。充分显示了越调戏曲的演唱特色,具有民间戏曲独到的声腔之美。

大越调戏的历史悠久,明末,闯王李自成率部的秦陇子第屯集于襄阳一带,以同州梆子(秦腔)为军戏,随军演唱,后与当地语言及民间音乐相溶和,故鄂北地方府县志普遍记载有:“民多秦音,俗尚楚歌”,楚歌即指湖北大越调。

陕西同州府大荔等地经河南邓县、南阳及湖北襄阳府老河口、襄樊等地素有大道相通。陕西布商及其他经纪人南来贸易,在鄂北主要城镇均设有行帮。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尚有同州梆子戏班或艺人到老河口演出,老河口越调班社也常到潼关,风陵渡等地演出,两地在地理风俗语言音乐上均有相通之处,大越调现存剧目中与同州梆子代表性剧目,如《渔家乐》《长坂坡》《双合进京》《文王爬坡》《海潮珠》等,均是大越调戏常演剧目,大越调戏的主奏乐器定弦是6—3,也与昔日的同州梆子相同。

早在清咸丰年间,襄河一带有12人大越调戏班,各自拥有几大车衣箱,知名的“阳春班”有一批知名演员,他们是:秦先生、王正旦、兰随娃、刘黑娃、旷花脸、苏老妈、戚公爷等,光绪末年还有荣春、泰和、宏春、宏庆等班社在鄂北一带活动,他们中的知名演员有李友元、徐祥、周连成、蔡八、宋新、宋斗、郭云亭、胡小道、胡金山等。

大越调戏广泛地流行于上五府的襄阳、郧阳、荆州、宜昌、恩施;下五府的德安、邓县、南阳、唐河、安陆一带,群众基础最为深厚的地方是襄樊、光化(老河口)、谷城、宜城、南漳、郧县、保康、枣阳、钟祥、荆门、远安等地。

阴历7月23日,是越调戏班的大庆日,各班社都相当隆重地庆贺,据说是为了纪念楚庄王的生日,感谢他扶持发展越调戏。纪念的方式多样,摆晏席挂大黄炮演出《大赐福》一剧自欢自乐而不对外。

大越调戏也有自己的一套程式和风格,在行当的分别上为末、净、生、旦、丑、外、小、帖、夫、杂。

大越调的声腔以唱大越调为主,有时也唱吹腔、昆曲以及各种杂腔小调。其板式分:慢板、垛板、二流板、导板、非板、间板、滚板等,还有四句澄清慢板。伴奏乐器文场主奏是“四股弦胡琴”,它的音色宏亮清脆,富有民间特色。另外,还有月琴、二胡、竹笛、琐呐等。武场有板、鼓、锣、钹、马锣、勾锣等。

解放初,马家岗大越调业余剧团成立,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四郎探母》,到1964年,12年间,共演了《破洪州》《长坂坡》《三结义》《牧羊圈》等70多个剧目,对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起过作用,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1956年8月15日,该剧团到地区汇演了《表功》。1956年11月,该团参加了省里举办的文艺汇演,在湖北剧场演出了《送戏》一剧,为此,省文化局领导向参加演出的人员颁发了奖品和奖状。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