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福清巷街的故事

福清巷街的故事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1-15
福清巷街的故事

五马山鸣,龙江沙合

传说明朝世宗嘉靖(1522--1566)末年,福清民间曾流传着一首歌谣。“五马山鸣宰相出,龙江沙合状元来”。少年聪颖、励志勤学的叶向高,于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首辅(宰相),应了民谣“五马山鸣宰相出”的说法,这令当时许多热衷功名的人,更加相信民谣下半段“龙江沙合状元来”的谶语。福清母亲河龙江流域的河沙,大都是沉淀在出海的河口,就是海口,人们预测将来福清的状元会在海口出生。于是便有一些读书人、富商官宦人家迁到海口镇居住,想沾“地灵人杰”的光,好让自己的子孙将来能取得功名富贵,当时有人把这种搬迁叫做“搬去海口抢状元”。

话说明万历年间,福清海口有个秀才名叫林昂,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但在乡试中未第。一天他应邀到闽侯县当塾师的朋友处游玩。晚上闲着无事,偶然翻阅书桌上学生翁正春的课卷,见其一篇习作,立论新颖、文笔不错,但段落之间衔接不够自然,于是便提笔予以调整。后来翁正春考中状元,全仗这篇文章,他万分感激,专程来海口拜谢林昂老师。此举传为佳话,应了民谣:“龙江沙合状元来。”的谶语。

“相思岭”的故事

相思岭,是福清县境北陲一条东西走向的山岭,位于福清与闽侯交界处,是福州城来往闽南的交通要道,学子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对于相思岭的原名及其传说有好几种版本,现特摘录如下,以供参考。

从“尚书岭”改名“相思岭”

相思岭,唐时名尚书岭,因南侧山麓的村庄上曾出过一位尚书老爷而得名。后来易名为相思岭,据说其中有一段痴男怨女悲欢离合的故事。

很早以前,尚书岭上住有一户人家。母亲张王氏年巳半百,守寡多年,女儿张翠姑,年方二八,虽出生在贫寒之家,却长得花容月貌。母女俩相依为命,在岭上驿道旁搭了一座茅草屋,常年靠卖糯米汤圆谋生。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把山岭给封住了。这天早晨翠姑到屋后抱柴时,见草堆里卧着一个昏死的男子。她吃了一惊,忙唤出母亲。张王氏见那人面带饥色,衣衫褴褛,一息尚存。急忙端出一碗汤圆,经翠姑帮助给那人灌下。那人渐渐缓过气来。张王氏问那人姓氏籍贯,答曰:“小生家住泉州府南安县,姓王名安,因父母相继弃世,自己又是一个文弱读书之人,不善谋生,以致家道中落。今只身欲往京城应考,几天前所带盘缠又被盗匪抢光,船漏偏遇顶头风,昨路经此地,又逢一夜大雪,饥寒交迫,以致昏倒这里。倘不是恩人搭救,必死于荒草丛中,成异乡之鬼。”张王氏当即说:“如不嫌弃穷乡草舍,就在小店里将息一时,攻读诗文,以待来年春闱”。王安挣扎着起身作揖,千恩万谢。

两个多月过去了,考期在即。王安即将离开尚书岭小店晋京。在这两个多月里,王安与翠姑朝夕相处,男才女貌,情同兄妹,双方都有了爱慕之情,因而在张王氏的应允下订了终身。王安启程之日,翠姑带着早就准备好的衣裳、干粮、盘缠把王安送到山下,一路上海誓山盟,相约再见之日,就是婚礼之时,此生此世永不变心。两人难依难舍,挥泪而别。

一晃,半年过去了,有一天,山下敲锣打鼓,原来是王安高中榜眼的报喜队伍。母女俩赶忙打点行装,以待王安派人接进京城完婚。一年过去了,两人终日倚门而望,杳无音讯。有一天,母女俩从过路差役口里得知王安被招为附马,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张王氏大骂王安是忘恩负义小人,当即一病不起而死。翠姑不相信王安是那种忘情负约之人,一直在等待着,终日离愁别恨。十年又过去了,翠姑身心憔瘁,终于病瘫床上,茶米不进,气息奄奄。一日傍晚,翠姑在昏迷中听得屋外有人在喊着自己的名字,猛醒过来细听知是王安声音,想起来开门好把忘恩负义之人痛骂一顿。但尽管万般挣扎,却是徒劳。立在门外的王安敲门半天不见动静,以为母女俩已迁移他乡。十多年前昏死柴堆遇救的情景以及之后与翠姑相处的美好时光历历在目不禁仰天长叹:“尚书岭上日日冬节”,屋内翠姑听得真切,又气又恨,用尽最后力气对曰:“金案殿里夜夜良宵”(本应对元宵,但气愤讽刺王安当驸马,故改良宵更贴切。),王安一听,惊喜参半,喜是翠姑没有搬迁,惊是翠姑错怪了自己,便用力推门进屋,想把自己殿试后不愿被招为附马而受贬边蒙劳役十年的原委向她倾吐,可趋至床前,翠姑已含恨而死,翠姑死后,王安抚尸痛哭说:“生不能相伴,死亦当为陪”,即把她埋葬在屋后自己十年前昏死之地,他终身不娶,老死在尚书岭上。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历尽坎坷的笃情男女,便将尚书岭称为“相思岭”。

以上这一故事,摘自《福清纪略》“传说轶闻”之《相思岭的故事》。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