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泉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江金井福全村

泉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江金井福全村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18
泉州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晋江金井福全村

漫步福全村,入眼都是出砖入石的古厝。相传,清朝时,村人利用废墟中的碎砖乱石砌起房屋,斑驳间插满红瓦,既坚固又好看。一座座古厝、宗祠,记录着福全的历史,也成了5000多名海外游子的牵挂。

福全村地处晋江东南部,东临台湾海峡,北接深沪镇,南连围头港。早在宋朝,这里就有“百家姓,万人烟”之说,是人烟稠密的渔港。明朝时,这里驻军巩固海防,与崇武、金门同级,数度抗击倭寇,保一方平安。作为军事要塞的福全,还文人辈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蒋德璟就是福全人。

因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07年5月,经当时的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全村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明清古厝遍村落

村民现有1500多人,华侨却多达5000人,老屋是海外游子的根

站在福全村村口,一眼便能看到一道雄伟的城墙矗立前方。城门里,依稀可见一栋栋石头房屋。一位古稀老人从城门里缓缓走出,他是福全村古城保护委员会的秘书长蒋福岱,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

福全村里很安静。在老蒋的带领下,我们穿行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中,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幢幢明清时期的闽南特色建筑。

这其中,以“出砖入石”风格的建筑最具特色。斑驳的墙面上,石头间整整齐齐插满了红瓦,煞是好看。老蒋介绍,这种房屋是清朝时,当地居民利用废墟中的碎砖乱石砌起来的,既好看又牢固。

村里有大小庙宇20几座,还有许多祠堂和祖厝。这些建筑大多是砖、石、木建构而成,白石墙裙、红砖墙面,屋上铺板瓦、筒瓦,屋脊高起,双头反翘,末端分叉如燕尾。经过几百年风雨,很多古厝人去楼空,只余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这些都是海外游子的根啊!”老蒋说,如今住在城内的村民逾1500人,而久居海外的华侨多达5000余人,虽说远走天涯,但故里的老房子却成了许多游子魂牵梦萦的所在。

元龙山上抗倭史

朱元璋设沿海卫所,福全是其中之一,明嘉靖年间曾坚守4月,击退倭寇

福全城内有一座元龙山,古时,很多文人墨客登临题咏。至今,山上巨石,仍留有摩崖题刻。山上是全城制高点,远可眺望东海,近可观察城内外,据说是明代抗倭的指挥台。

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海防,下令设立沿海卫所,福全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城里驻军1000余名,分陆、海两个军种,管辖范围北到惠安大岞,南到金门料罗的海域。当时驻军带有家属,故称千户所。这期间,军民数次击退倭寇和海盗,使得福全村成为保障东南沿海一方安宁的海防重镇。相传,明朝中期,倭寇猖獗,福全村外有固若金汤的城墙,易守难攻。

《泉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大队倭寇围攻福全城,城内到处挤满四周乡村逃来的难民。守城的千户(明朝驻防各地卫戍军队的世袭职务)见众寡悬殊,准备逃走。族人中有一位叫蒋君用的秀才挺身而出,指责其身为世袭千户,若弃城逃走,置千百难民于不顾,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还自告奋勇,组织军民协力守城,不惜倾尽财产,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了四个月,终于伺机而动,一举击退倭寇。

军事要塞 文人辈出

历代出过11名进士、9名举人,包括明朝政治家蒋德璟

福全村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已经是一处人烟稠密的渔港。村里人口众多,至今还有“百家姓,万人烟”的说法。

到了明代,福全不仅是海疆军事要塞,还文人辈出。“历代出过11名进士和9名举人。”老蒋说,当地最有名的,是世袭所城千户一职的蒋氏一族。明朝著名的政治家蒋德璟就是福全人。他历事明天启、崇祯、福王、唐王,当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等高职。他秉公持正、荐贤用能、博学强识,一生以拯救百姓为己任,善于理财治兵,被后世称颂,更是福全引以为傲的人物。

当地还有“拳头、烧酒、曲三不入”的俗语,指的是福全人善于划拳、喝酒和南音。老蒋说,福全村人喜欢听南音,村里的几个戏台每逢过年过节总是热闹非凡。此外,提线木偶、布袋戏、纸扎工艺等民间技艺流传至今。

漫步在福全村的街巷,满目的古厝、古碑、古街让人流连忘返,而每当看到破败不堪的古建筑无人看管时,又暗道可惜。老蒋带着我们站上元龙山头远眺东海,他说,在政府和旅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的支持下,村里正着手保护这些文物古迹。老人展望着,或许福全村很快就能扬帆再起,到时候,无数漂泊在外的福全人定会再回家看看。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