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福州线面与九天玄女的传说

福州线面与九天玄女的传说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1-02
福州线面与九天玄女的传说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匀拌搅后,手工拉制晒干而成,面条细如丝线,所以叫“线面”,亦称“长面”、“索面”。

传说:九天玄女传手艺

关于福州线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费尽心机地准备礼物。她想:金银珠宝、锦衣玉食在天宫多如牛毛,只有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精制的礼物才有意义。她左思右想,终于制作出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祝愿母亲长寿。在王母娘娘寿诞之日,她卷起衣袖,当场献技,待锅内水沸后将寿面投入,再沸后捞入调好的高汤内。这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王母举筷便吃,牵丝缕缕,软滑可口,堪称美味佳肴。王母大喜,赏赐给百神每人一碗,众神吃罢,赞不绝口。

寿诞过后,九天玄女归家,正在腾云驾雾途中,看到人间一条河边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烧香向上天祈祷,“望上天赐我一技之长来养活老母。”九天玄女听罢,大为感动,便下凡将制作线面技艺传授给他。从此,线面技艺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福州、闽南一带老线面师傅家里都供奉有“线面始祖”——九天玄女的神像,并贴有对联一副:左联“金梭玉帛”,右联“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

“如丝如瀑”的美味

福州线面制作始于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将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细圆条,挂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后来逐渐改良,以精制白面粉为原料,并加入辅料,面条越拉越细,遂制成线面。线面制作工艺复杂,头天晚上把面粉、盐和水调和好,放在大陶盆里,蒙上湿布,让其发酵。第二天一早加工制作,需经和面、切条、揉条、松条、串面、挂面、拉面、日晒、挽面、包装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制作时间长达9个小时。线面成品首尾横截面约在0.5毫米之内,条长约2米。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线面120公斤左右。1斤面粉一般能制成2米长的线面近3000根。平时只要天一放晴,满街都露天晒着线面,一架架线面在阳光下,如银丝,似细纱,像瀑布,甚为美妙、壮观。

福州线面品种主要有鸡蛋线面、银丝线面、金梭线面、棋枳线面、龙须线面和线尾面等。线面成品一般像丝线一样,用红头绳扎成小束,福州人称作“指”,通常一碗线面用一“指”也就够了。过去,福州线面以鼓楼前布园埕的“隆顺有”、“万顺有”较为出名,福州鼓山乡后屿的线面也受到人们喜爱,现在还时常听到“后屿线面”的叫卖声。目前,闽侯关源里为福州著名的线面产地,生产线面的手工作坊上百家,尤其埔前村,几乎每家每户生产,产品除了供应福州地区市民外,还大量销往东南亚国家。

福州线面特点是一煮就熟,久煮不糊,筷剪就断,搅也不乱,晶莹如玉,柔韧滑润,嚼不粘齿。线面的煮食方便简单,将线面投入沸水锅中,再沸即可捞起,抖水盛入碗内,倾入事先炖烂的羊肉、番鸭肉或上排高汤,略调以福州黄酒,撒些葱花,带着原汁原味的鲜美,一碗色香诱人、味美可口的羊肉线面、番鸭线面、上排线面便做好了。福州人管这叫高汤泡面,一个“泡”字,活龙活现。一些酒楼饭馆里常把线面油炸后,煮成炒线面,也别有风味。

福州人家:生活离不开这碗面

福州线面里蕴含着太多的民俗文化。福州人吃线面,从小吃到大。婴儿满月酒的头道美食必须是线面,取“福寿绵长,长命百岁”之意;亲属中有人生男育女,要送去线面,叫做“福面”;妇女分娩坐月子以其为主食,佐以蛋酒、鸡汤而称“落地面”;亲友临门煮线面请客叫作“迎客面”;结婚订亲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亲友远行,送上一指线面,两个鸭蛋,算是善祝善祷,所谓鸭蛋,谐音“压浪”,祝愿出洋过海的一帆风顺,旅程平安:老人过生日也要煮一碗鸡汤寿面,称为“太平面”。

在福州城乡,大年初一,街坊邻居都会端着一碗线面,迎来新的一年,这一碗线面是祈祷一年的吉祥平安。由此可见,线面对福州百姓生活是何等的重要!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