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合水面塑艺术

合水面塑艺术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24
合水面塑艺术

合水作为农耕文化发祥地之一,民间面塑艺术历史悠久,异彩纷呈。

合水面塑,以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黑豆、枣、红豆和各色颜料镶点,描画。塑做方法有蒸、烤、炸、烙等。做法有捏、挤、压、挑、剪,构图简洁明快,朴实大方,粗犷雅稚,夸张而传神,动态逼真而古朴。一只顶针,一把木梳,一把面刀,便可做成各种花卉、动植物、人物等图案面塑,不仅是美味佳肴,而且是精美的民间艺术,又有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面塑艺术用途广泛且遍及千家万户。表现在祭祀活动的祭品,家用宗族中祭祀的供品,祝寿中的祝寿礼品,嫁娶中的和气馍,催妆馍、拜天地馍,还有宾客食品。年节中正月十五面灯,七月七日巧娘娘,八月十五月饼,腊月初八雀儿头,腊月二十三供品,春节期间的枣山等等,都为面塑艺术。从形式上讲有飞禽走兽、十二生肖、面虎、蝙蝠、凤、蝶、喜鹊、植物花卉、各种花草、梅花竹菊等;人物形有八仙、寿星、面娃娃等。果品形有石榴、桃、佛手、果子等,合水民间面塑艺术是远古文化在劳动人民中间的延续,不仅是食用的艺术品,而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其中有关生育崇拜的内容也不少。

合水面塑深深扎根于民俗礼仪、节日活动之中。嫁娶丧葬,传统节日,祭祀活动,寿诞满月,人们都要捏制面塑艺术品,或祝贺或怀念或祈盼,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

合水面塑艺术

农历七月七日,为了表达纯贞的爱情或祈巧,妇女要用又白又细的小麦面粉做成一些圆胖胖的童男童女,用黑豆嵌镶眼睛,用大红色描画嘴,蒸熟后再以色染成红脸蛋和花花衣服,就成为巧娘娘了。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合水民间,家家都要蒸月饼,月饼边沿纽花素淡且美观,各种花卉虫鱼,飞禽走兽,人物故事,花鸟图案,以色全染,十分好看。而一般多为“嫦娥奔月图案”。

正月十五元宵节午饭后,家家户户都捏制荞面灯,有二十三盏灯是给灶君的,其中十二盏灯代表十二个月,每个灯按月份在灯边捏有一、二、三……十个咀咀,蒸熟后,代表那个月灯内汽露水多,就意味着当年那个月雨水多。

腊月二十八日,民间塑做的枣山,属于古老的民间面塑艺术品,是一种变形的抓髻娃娃。粗犷中含着神奇,变态中含着憨厚。

枣山是由花团组成,又称枣花。每到农历腊月二十八,合水民间,无论富家小户,都要塑做一对枣山,即用揉和好的麦面,塑捏成一个椭圆形头,口、眼、耳、鼻均用黑豆镶嵌,从脖子至腰部的上半身,均为团花组捏而成,一般为十至十二个团花组合,每个团花内嵌镶一枚大枣。做十个团花的象征十全十美,做十一个团花的象征丰衣足食,而做十二个团花者,则象征一年十二月,月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两腿左右间距较大,和抓髻娃娃腿相似。全身高一尺五寸左右,在背面垫两根筷子或高梁箭杆,放在锅里蒸熟即可。因枣山有枣,立起又象一座山,故大名枣山。

大年除夕傍晚,待主人在锅台墙壁上贴好灶君像和对联后,将枣山分左右立靠于灶君两旁,并用裱纸吊帘遮挂于枣山上,以防灰尘。枣山即为敬祀灶君和土地神的祭品。

合水面塑艺术

枣山一直立放到正月二十三晚上,主人送灶君上天后,把锅台上的枣山存放于挂在栿梁上的篮子中。到春播耕地的第一天,主人扛上犁具,儿童赶着耕牛,由一人端着盛有香裱、纸炮、枣山的木盘子,提着灯笼,共同来到地头,由耕地者套好耕牛而未开犁前,先在地头上香焚裱奉献枣山,叩头跪拜后,响完纸炮,把枣山掐两小块撒向地里,再开犁耕地。从这一民俗活动中,不难看出枣山是用来祭祀灶君和土地神的。

合水民间用面塑枣山祭祀土地神的习俗,是原始人类对大地崇拜的传承,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崇拜演绎。

由于枣山不但有它的艺术特色,而且和民俗活动紧密联系,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十分感兴趣。《中华手工》、《民俗研究》等学术刊物曾刊载合水文化馆关于《枣山》的专题研究文章,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研究。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先生,1986年看到合水枣山后,评价极高,曾撰文做过评价和介绍。甘肃电视台国际部专程来合水录像,向国内外宣传这一古老而内涵深厚的民间艺术品及民俗活动。西华池镇张旗村已故民间老艺人李秀芸的面塑枣山,在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出时,民俗专家赞不绝口,称它是活的化石,而且要带回北京。

合水面塑艺术

合水面塑艺术扎根古老的黄土地,充满黄土文化气息,无论造型构图,还是塑捏、点染,都有黄土一样的粗犷美、朴实美、深厚美、广袤美。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合水面塑艺术的内涵、形式、题材、造型等方面不断创新变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趋势,必会更加光彩照人。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