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省级传承人陈文山的“河田高景”情结

省级传承人陈文山的“河田高景”情结

作者:沈洛羊来源:汕尾日报2018-12-26
省级传承人陈文山的“河田高景”情结

“河田高景”巡游,是陆河县河田镇每年都要上演的一项大型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河田邻近四乡八里的人,都闻风而动赶到河田看“出景”,将河田的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

2008年,国务院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公布,河田高景榜上有名,让这一民俗活动得到更多世人的关注。日前,在陆河县河田镇戏院前面的河田高景办公室,记者采访了“河田高景”的省级传承人陈文山,与他聊起了“河田高景”。

如数家珍侃“河田高景”

陈文山说:“河田高景”历史悠久,起源于广福庵庙会,产生于漫长历史时期和粤东山区交通相对闭塞的特定地理环境,是河田客家先民远离中原祖地、南下迁移“离根恋祖”精神状态下所形成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它是传统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完美结合、交融的民俗结晶,是一种具有固定时间、路线和基本仪式、约定俗成的地方性传统民俗,具有浓厚的佛道宗教色彩。每年正月十九、二十两天为“河田高景”出景时间。

省级传承人陈文山的“河田高景”情结

“河田高景”的突出艺术特点是“高、险、巧”。“高”是指景旦所在的空中位置高,一般为7-8米,远远超过古民居屋脊高悬于空中,惹得万民翘首观看。“险”是指整台高景仅由一根6-8米长不规则小钢条独立支撑,景旦立于景梗正上方,看起来无依无托,让观众提心吊胆、捏一把汗。“巧”是指高景各有机单元巧妙组合,奇特考究,高景制作中既要依照景梗形状来谋篇布局,又要严密隐蔽景梗所在,绝对不能暴露景梗的“来龙去脉”,留下悬念让观众去猜测、争论。

“河田高景”由景床、景梗、景物三部分组成。景床是个长×宽×高=1.2×1.0×0.8米的粗木架,它用来固定景梗、景物,是基座;景梗是根长6-8米的锻造小纲条;景物由景童、景旦和道具组成,景童由14岁以下少男少女扮演,景旦由5-6岁小童扮演,道具包括服装、饰品等,它们均为高景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景出游时,每架景除景童、景旦外,一般要配备4-8人为抬景,6-8人为导景,3-4人为护景,1-2人为监景。整架高景由4-6人抬着,在众人严密监护下前进。高景之后,有众多狮班、乐队、旗仗随行出游,组成一支庞大、整齐、载歌载舞的游艺队伍。

河田高景取材广泛,文化积淀深厚,是勤劳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河田客家先民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创造美好生活的智慧结晶,它充分体现河田人民传承文化、酷爱艺术、渴望祖国富强的鲜明个性和人生追求,突出河田客家人“集体创作、团队协作、友谊竞拔”的团队精神,对启迪民智、传承历史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省级传承人陈文山的“河田高景”情结

陈文山的快乐与忧虑

1946年出生的陈文山出身于高景世家,其父祖都是制作高景的高手。陈文山笑言,高景受欢迎的程度,没有亲临其境是很难体会的。一般“出景”之前都会预告,于是一些远程的客人就专门来到河田的亲戚家做客,想的就是早早占据好位置来“看景”;到了“出景”那天,真的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那种快乐是无可比拟的。”就是受了这热闹情境的感染,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陈文山开始接触高景,在父兄的指导下,学习高景的制作技术。

陈文山原本是河田居委会干部,曾是陆河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从事五金生意,目前在东莞开店,收入还可以。但他热衷于高景,每年不论生意多忙都要抽空回来参与“出景”。

陈文山说,他记得刚接触高景时,当时河田有五个村,每年的元宵、庙会,五个村各出一台高景,有比赛的性质,谁的高景制作得好,在巡游时得到的掌声多、围观的人多,就算胜出。

制作高景基本上属于义务性质,每台高景的制作成本大约需要一万元,加上抬景、导景、护景、监景,以及众多狮班、乐队、旗仗,再算上请警察维持秩序,每一台算下来怎么样都少不了几万元。原先这些钱都是各村出的,后来渐渐地变成由乡贤捐资。陈文山与诸多参与者最多就吃个盒饭,没什么报酬;如果没有对高景发自内心的热爱,恐怕不能年年乐此不疲。

高景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取材于《三国演义》、《金山战鼓》、《西游记》等书籍或戏曲;有时也根据年节的需要,比如今年羊年就以羊为主题;有时也根据时代的需要,表现当时的政治内容。

当记者问起今天的高景与过去有什么不同时,陈文山说,有一些熟人向他提过疑问:“现在的高景好像矮了。”陈文山说:“不是高景矮了,是我们的楼高了。以前河田大多是瓦房,最多五六米高。高景少说也有十米高,所以显得高。如今的楼房,哪一幢不是几十米高呢?”

一般观众,可能对景旦十分感兴趣,当记者问起选择景旦有什么条件时?陈文山喜逐颜开:“一定要最有胆量最调皮的!”

谈完了高景的快乐,陈文山也谈起了他的忧虑。真是不说不知道,如今的河田高景竟是残缺不全的。祖传下来的高景原本有五台,几年前有一台高景的景梗坏掉了,于是只剩下四台。

记者疑惑:高景的景梗也是金属制造的,有那么难造吗?

陈文山言下无限唏嘘,这五根景梗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现在的手工煅打技术早已失传了,如不加以抢救保护,陆河高景存在着消亡的危险。不过陈文山并不消极,他说:“现在飞船都能上天了,我就不相信无法再造景梗。我希望借助你们报纸的影响,尽快找到煅打景梗的内行人。”

将高景传承下去

看得出来,已经七十岁的陈文山对高景是一往情深。他说,近些年,政府也开始视“河田高景”了,专门给“河田高景”一间办公室,并且在河田戏院前面的文化站给“河田高景”一个放置景梗的场地。他呢,目前正在搜集资料,准备编撰一本《河田高景》留给后人。

陈文山一页页地给记者展示他的资料,有好些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珍贵照片。陈文山说,当时内地相机还是奢侈品,这些照片都是香港同胞回乡观“景”时拍下的,再现了当年高景出游的盛况,也说明了高景受欢迎的程度。作为高景的传承人一来要为高景的过去留下痕迹,二来要将高景的制作方法形成文字图片资料,使高景能够代代传下去。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