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湖北的国家传统工艺名录

湖北的国家传统工艺名录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1-29
湖北的国家传统工艺名录

2018年5月24日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全国共计383个传统工艺项目入选,涉及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编织扎制、雕刻塑造、家具建筑、金属加工、剪纸刻绘、陶瓷烧造、文房制作、漆器髹饰、印刷装裱、食品制作、中药炮制、器具制作等14个门类。湖北省入选其中4大类11项,分别是汉绣(武汉市江汉区)、红安绣活(红安县)、阳新布贴(阳新县)、黄梅挑花(黄梅县)、麦秆剪贴(仙桃市)、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武汉市硚口区)、通山木雕(通山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咸丰县)、孝感雕花剪纸技艺(孝感市孝南区)、鄂州雕花剪纸技艺(鄂州市)、仙桃雕花剪纸技艺(仙桃市)、老河口木版年画绘制技艺(老河口市)、楚式漆器髹饰技艺(荆州市)。

何为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

1、汉绣

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一带,据史书记载,它始于汉,兴于唐而盛于清。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绣法之长,逐渐形成以铺、压、织、锁、扣、盘、套为主要针法,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刺绣艺术体系。汉绣强调“花无正果,热闹为先”,一般从外围起绣,逐层向内走针,直到铺满绣面为止。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刺绣时需灵活运用各种针法,做到下针果断,讲究图案边缘的齐整即“齐针”,讲究分层破色的层次感和立体感。汉绣构思大胆,色彩浓艳,画面丰满,装饰性强,处处流露出楚风汉韵,在中国刺绣园地里自成一格,大放异彩。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2、红安绣活

是湖北红安一带流行的民间刺绣艺术,其绣品以连袜绣花鞋垫为突出代表。据传红安绣活始于汉代,至明清达于兴盛。

3、阳新布贴

是流行于阳新县一带的民间布艺。阳新布贴多采用黑色或深蓝色的土布为底布,而以鲜艳亮丽的花布在上面贴花,成品具有黑漆点金般的直观效果,色彩和明度对比极其强烈。布贴的构图自由随意,天上人间、山禽水族集于同一画面,表现不求形似,每以夸张变形手法构象写意,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呈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征。除此之外,阳新布贴还以细致的刺绣工艺来调和色彩,丰富大块贴布的韵味,精美考究的刺绣纹样和“遇折回转”、绕边细密的针线做工充分反映出民间艺人的独特匠心。

4、黄梅挑花

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广泛流传于湖北省黄梅县的传统民间艺术。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长期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的精研细作,这门工艺日臻完善,以明快的色彩组合、精巧的图案构思凸显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5、麦秆剪贴

是传统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秸剪贴”。利用麦秸自然光泽和抢撕成丝的特性,经烫色或染色,用“撕、剪、刻、抢”等特技工艺,或平贴,或直接用麦秸逐层粘堆而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贴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麦秆剪贴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传入沔阳(今仙桃)。

6、武汉木雕船模制作技艺

木雕船模是武汉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它创始于清末,至今已有百年左右的历史。民国初年宜昌艺人龙启胜开设小作坊从事船模制作,经过传承发展,逐渐形成自具特点的船模技艺,在武汉地区流传。武汉木雕船模按比例模拟制作各类木船,工艺精美考究,刻画细致入微,造型逼真传神。整个制作过程包括设计、出料、放样、船体制作、零部件制作、髹漆、装配等主要工艺环节,“镂空精梭”和“精工制模”是全套技艺的精髓,前者将传统的单面梭发展为双面梭和多面梭,要求镂空的花纹清晰匀称且宽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精细异常;后者要求模型造型中规中矩,衔接无缝,活动的部位启动自如。武汉木雕船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可借以认识和了解中国舟船的建造技术与结构样式,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