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3-14

迎送城隍场面宏大,热闹高雅,使用全套宫廷仪仗,犹如帝王出巡。现仅就大城隍迎送盛况记述如下:

大城隍游区的19个村,村村都有迎城隍神会,现在叫民乐会。19年轮回一次,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正月十二。轮值村一般要在前三日向城隍总会和19个片村及所属的48个行政村下请柬,邀请观看和送香火。正月十二清晨5点钟,参与迎城隍的人员即早早起床,6点出发,中午12点前到达送城隍村,该村的锣鼓仪仗即到村口迎接。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接仪式:入村之后,即在该村举行交接仪式。接神队伍包括文祭官、武祭官、司仪、正引、配引、正通、配通、正读、配读,这8位礼宾官均由村内德高望重,贡献突出的人士担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交接仪式的主要内容有:

①报官入庙,燃烛上香;

②“路神”开道,鸣炮三声,乌梢鞭东西南北向各挥打三下。

③礼乐启奏,礼宾进庙。文祭官和正礼宾,武祭官和配礼宾两列并进。

④礼宾端坐,敬观送方举行拜别仪式:

送别村代表致欢迎词;鸣炮三声;擂鼓三通,鸣金三点,长号三声,奏乐;为尊神拂尘,洗漱;燃香烛,焚黄钱;文武祭官献茶献羹;送神村主祭人诵祭文;诵祝词;由众礼宾代表全体村民拜别尊神;请迎神村举行恭迎仪式。

⑤迎神村举行恭迎仪式:

轮值村司仪唱:XX村恭迎都府城隍仪式开始

文武祭官就位,拱揖。

礼乐三通。

主祭官正冠整衣。

燃烛上香,三叩首,敬上祭酒三盅。

献茶、献羹。

诵祭文。

移交物件册。

致答谢词。

起主。文祭官将城隍夫妇牌位抱起入怀,移主于亭。

挟神上轿,鸣炮,鼓乐齐鸣,城隍金身起驾。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迎城隍的队列仪仗完全是按汉代礼仪进行的。迎神人员身穿汉代服装,手持汉代器物,肃穆庄重,古曲回荡,锣鼓喧天,绵延二三公里,十分壮观。迎神队伍排列如下:

1、黄旗两面;2、高杆红灯两盏;3、万人伞一顶;4、日照子一面;5、檀香炉一个(后跟管乐队);6、八仙桌一张(12人抬);7、祭亭一座(12人抬,后随诵经队);8、中锣两面;9、开道大锣一面(2人抬);10、肃静、回避堂牌各一面;11、金瓜两根;12、大刀两把;13、神笔两支;14、钺斧两把;15、朝天蹬两只;16、盘龙木两根;17、杀威棒两根;18、文官轿子(4人抬);19、武官马1匹;20、屏扇一对;21、小鬼、判官(各4人抬);22、路神2人,抡乌梢鞭开路;23、都府城隍神轿(24人抬);24、城隍婆神轿(24人抬);25、都府城隍坐骑一匹;26、白马队(20匹),现因白马难找,用竹马表演代替;27、背行李老人;28、执祭器人(12人);29、掬香队伍(人数不限,自愿参加,一般数十人)。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接神队前后有仪仗锣鼓,由数百人组成,气势恢宏,声震云霄。另有彩旗队、腰鼓队、社火队、秧歌队等各种表演队伍,一路舞之蹈之,沿路观众达数万人之多。

迎神队伍一般下午6时左右回村,在村内广场临时搭建舞台和神棚,安放神像。从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供其余18村及外地群众前来送香火和庆贺演出。这三天,神会各村彩旗招展,锣鼓社火、节目表演,一家赛过一家,人流摩肩接踵,密不透风。

由于城隍20年才驾临一次,因此村内一般都没有专门的庙堂,一般都借用其它神庙驻跸。回村后先在庙前广场举行神器入庙仪式: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1、落轿;2、乌梢打场;3、鸣炮三响;4、奏安神曲;5、香案进庙;6、日照子进庙;7、万民伞绕场舞蹈一周后进庙;8、背行李老人绕场表演一周后进庙;9、抬城隍神轿绕场一周后进庙。

神像落座仪式:1、金身落座;2、稳香案垫木;3、主祭人上香;4、礼宾三叩首;5、主祭人献茶;6、诵祝词;7、焚黄钱。

接城隍活动是户县农民的狂欢节,对轮值村来说,20年才轮一次,关系村子的脸面,自然极为重视,几个月乃至半年前就蕴酿商议,组织队伍,排练节目,务要争奇斗艳,奇招频出,夺得头筹。且全属群众自发自愿,自娱自乐,动辄几十万元经费全部自筹 ,村中先富起来的人士往往捐款数万。真正是“有钱的捧个钱场,有人的捧个人场,九牛爬坡,个个出力。”

陕西户县迎城隍,俗称“接爷”民俗

二城隍、三城隍接送仪式与此大同小异,不再赘述。据考,游城隍由来已久,大城隍始于明代中叶,二城隍始于明末清初,三城隍始于清末。

游城隍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也是当地农民的狂欢节。每逢赛会,迎送的村社全村总动员,老少齐上阵,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筹备经月,乐此不疲。接神当天,十里八村,数万民众跑前跟后,围观助兴,热闹非凡,无可比拟。户县人采用这种既庄严肃穆、又热情奔放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忠勇刚烈的浩然正气,宣泄劳动之余的快乐心情,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延续数百年而不衰。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