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山东即墨金口天后宫庙会

山东即墨金口天后宫庙会

作者:徐伦成来源:网络2019-06-11
山东即墨金口天后宫庙会

即墨市金口后天宫是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天后宫。它位于即墨市东北端金口镇金口村,迄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庙产之雄厚、历史之悠久,均胜于青岛、烟台、蓬莱、庙岛的天后宫,在全国沿海地区的诸天后宫中也属上乘,因此遐迩闻名,现为即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天后宫每年举行七次庙会:正月十六日庙会,旨在给天后圣母“拜年”,亦叫“唱灯节”; 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庙会,旨在为天后圣母“庆寿”。此次庙会规模最大,人数可达3万余人次。活动场面红火,盛大,使传统妈祖民俗文化得以充分体现,呈现一派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景象;农历九月九日庙会,是纪念天后圣母“升天成神”日;四月八日的“火神会”;七月二十二日的“财神会”;六月十三日的“龙王庙会”;六月二十三日“马神庙会”。

金口天后宫庙会是金口人世代流传下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举办庙会能促进和谐,安定,加强了人文交流、经济交流、把传统民俗文化融入到经济发展中,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2011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即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山东即墨金口天后宫

金口海港臻鼎盛  商旅捐资建宫阁

金口天后宫之所以能盛名传天下,与繁华鼎盛的丁字湾金口海港有关。它是金口商业发达的渊源,也是金口港经济繁荣的象征。

据现存的清嘉庆元年(1796年)所立的金口天后宫《庙田碑记》载:“即邑金家口为商船停泊之区,于乾隆三十三年南北客商捐资建造天后圣母行宫,乃募我师广聚住持庙事。复念养赡无资,又买地六十二亩有零,分列四乡……”寥寥数语,将金口天后宫的建造年代、资金来源及庙田数目说得一清二楚。

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即墨县乡土志》载:“金家口东北八十里,凤顶山、万松山护其南,颜武岛诸山护其东,中有小水自西山下引海潮为船浒,咸(丰)、同(治)以前帆樯林立,货物充盈,近被水淤大船不至。”金口港诸山环抱,海口处水深风平,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而且这里物产极为丰富,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一个理想的通商港口。

金口开埠始于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年)。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为出海打鱼的渔民安全以及个人的生财之道,往往求助于神灵保佑。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金口港海岸建造了一座佛爷殿,以期保佑航海安全及生意兴隆。从现存的佛爷殿规模看,只不过是三间比较简陋的瓦房而已,可见当时金口港还比较贫穷。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至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金口港已臻初盛,并出现了通四海、达三江的繁华景象。据民国初年上海发行的《中华新形势一览图》载:“丁字港山岩环绕,港虽不深颇具缭绕之势,乘潮可达金口港。市街宽敞,店肆栉比,为沿海城市之冠。当烟台未开埠以前,南北贸易,此为枢纽。”文献资料足以证明,清朝中期金口港已变成一个商旅云集、行商坐贾肩踵接摩、生意兴隆的沿海重镇。后浒可停泊50~150吨的沙船100余艘,舣舟盈港,商舶辐辏,日夜进出,灯火如昼,盛时有360家土产杂货店、360家磨房,素有“金胶州、银潍县、铁打金口”和“日进斗金”之称。随着经济领域的开放和发展,南、北文化得到广泛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南北巨商大贾和善男信女们捐资建造了金口天后宫及金口马神庙、关帝庙、龙王庙、胡三太爷庙等建筑。

山东即墨金口天后宫

海神娘娘庇海邦  天后圣母传天下

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海神娘娘”。我国沿海一带广泛流传着她的神话故事。

北宋初年,福建莆田湄州屿住着一户姓林的渔民,林家夫妻生有一男一女,女孩生下后从不哭啼,给她取名叫林默。林默生在海边,特别喜欢大海,长大后水性极好。她常常去海上救助遇难的渔民、客商,有时还经常做梦到海里去救人。一天,林默的父亲和哥哥出海打鱼,她和母亲在家织布。织着织着,林默竟睡着了。只见她牙关紧咬,双眉紧蹙,不停地手划脚蹬。母亲见状大吃一惊,慌忙上前推醒了她。林默失声痛哭,诉说她父亲和哥哥在海上遇到风浪船翻落水,梦中她嘴咬着父亲,手拉着哥哥正往岸上游,突然被母亲推醒,不由得张嘴“啊”了一声,把父亲丢了,只救得哥哥一人,母亲认为她是在说梦话,也没往心里去。不一会儿,浑身湿透的哥哥回到家里,哭道:“我和父亲在海上遇到大风浪,船被打翻,我俩抱着一块木板正往岸上游,突然来了一个大浪把父亲卷走,只剩下我自己逃了回来。”后来这件事在村里传开,大家又惊又喜,便称她为“海神”。据传,那年重阳林默果然被上帝召回天庭,封为海神,掌管大海,普救众生。

另据传,林默的父亲林愿在北宋初年当过巡检之类的小官,是商代丞相比干的后裔。林默自幼天赋聪颖,懂天象,天气预测十测九准。她又通晓医药,经常给乡亲看病治疗。她还懂占卜,能预知未来祸福。乡亲们十分爱戴她,当时称她为“神女”。林姑娘20多岁还不想成家,一心想救海上的难民。28岁那年,因海上救人,不幸身亡。乡亲们不愿承认默娘死去,便说她“升仙”了。

后来,民间广泛流传着官船、民船海上遇难,被默娘搭救的故事。郑和下西洋也被附会为多次得到海神默娘的庇护而化险为夷。故历代朝廷十分重视,由皇帝亲自褒奖并册封神号。自宋至清,先后册封达40余次,封号累计达50余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等。林默先后被封为夫人、妃、天妃、圣妃、天后。她的庙宇遍及沿海各地,仅台湾就有510多座(福建、广东沿海及南洋诸岛叫“妈祖庙”)。不仅民间祭祀,朝廷也派大臣礼祭,并载入国家祀典。各地妈祖信徒达1亿人之多,可见其影响之大。

雄伟宏大天后宫  鳞次栉比殿楼阁

金口天后宫在布局上分为行宫和寝宫两大主体建筑。行宫在前,寝宫在后,其间配以诸多附属建筑,将两座高大的宫殿融为一体。两宫的模式一样,都是青砖绿瓦、雕梁画栋、四角飞檐、前后出厦。宫内宽约12米,长约30米,高约10米。两宫加上后面的议事厅,占地18.4亩。

行宫是天后圣母升殿理事的地方,共5间,以红漆圆柱撑梁,高大宽敞。正间北面是神台和神龛,里面用香樟木雕有天后圣母坐像。此像四肢灵活,以便更衣,像前设有香案。宫门上方悬有“沧海慈云”的巨幅匾额,后面匾额是“长发其祥”。宫脊上用小瓦构成莲花图案,并镶嵌有“风调雨顺”4个大字。宫门前建有3米宽的3级阅台,台边围汉白玉石柱栏杆,据说是专供圣母在此检阅之用。行宫前檐西端挂一口大铜钟,钟上铸有“光绪十八年谷日韩同茂号庙捐敬献,无锡南门许和记造”,重343公斤。

行宫左侧是火神阁。阁内塑有回禄像。阁的前后上方各有匾额,前面是“朝宗利赖”,后面为“化成天下”。行宫右侧是财神阁。阁内塑有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宫、姚少司五尊像。阁的前面匾额是“后德配天”,阁后的匾额是“介尔景福”。二阁相配,使主殿格外壮观。

行宫前院长约50米,宽约30米,院墙正中有高大山门,门外有影壁,院墙两边各有一便门。山门两边立有一对石狮,高约2.5米,昂首怒视,十分威风。据说,这对石狮是当年从南方用专船所运。石狮前面竖有两根高约15米的大旗杆,遥遥可观,犹如设在港口的一对导航航标。

大院正南建有木制戏楼,坐南向北,高约10米,分前台、后台。前台上方的匾额是“钧天雅奏”,舞台出入门分别为“登风”、“遏云”。台后建有戏班寝室,可容70余人。盛时,庙中几乎天天唱戏。

戏楼两侧是钟楼和鼓楼,两楼高约7米。捻军入即时,鼓楼曾被烧毁,后由于家屯村于永显重修。东侧钟楼的匾额是“恩荣离位”,西侧鼓楼的匾额为“福庇海邦”。晨钟暮鼓,声韵悠荡。

寝宫,顾名思义,即天后圣母睡眠的地方。宫中分寝室、梳妆室。主殿东西两边称“东海”、“西海”。寝宫有圣母卧像,四周用红漆木板护围,前门用玻璃镶成。梳妆室有两面大铜镜,高两米以上。寝室门前的匾额是“东海如来”。宫脊中央镌有莲花图案,并镶嵌有“国泰民安”4个大字。宫前亦有3级阅台,大体与行宫相同。

议事厅,天后宫东北,正房5间,是议事的地方。

金口天后宫自建成的200余年中,前后重修过5次,从尚存的残碑中还能看出乾隆五十年(178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两次重修的记载。1964年,即墨县政府拨款2000元人民币对宫顶及院墙进行维修。该宫自开山至“文革”前,共有25代僧人住持庙事。第25代住持僧人何延清建国后历任县政协第二、三、四、五届常委,于1982年去世,享年89岁。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