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山西陵川烂柯山的传说

山西陵川烂柯山的传说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03-11
山西陵川烂柯山的传说

关于“烂柯”故事和烂柯山,我国许多地方历史上也都见到过,例如浙江衢州、广东肇庆、四川达县、陕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乡等等。烂柯的故事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除了“观棋烂柯”这一共性外,因为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地方语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异。

陵川棋子山烂柯的传说在陵川县境内流传已久,分布区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乡(镇)交界处的棋子山及潞城镇部分乡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特别是在棋子山脚下的苇水村,是全村人集体传承下来的,几乎人人都知道这个传说和传说中的人物。

相传箕子(本名胥余)为殷纣王的叔父,反对殷纣王的荒淫与暴虐,几次谏阻后却被纣王囚禁起来,贬为奴隶,后来周武王灭了纣王,箕子便逃往山西陵川隐居。

箕子在陵川的棋子山上,用那里的天然黑白石子摆卦占方,借以观测天象、星象、授时制历,却于不知不觉中创造了围棋,并且经常与人对垒,使围棋日益成熟。  

烂柯山的传说是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最早的记载见于晋·虞喜《志林》:“信安山有石室,王质入其室,见二童子对棋,看之,局未终,视其所执伐薪柯已烂朽,遽归乡里,已非矣。”梁·任肪《述异记》:“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与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视,柯烂尽。既而归去,已无复时人。”信安,即今衢州,西晋太康元年改名。

另一更早的记载见于《尚书·洪范》中“唯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的故事,虽未出现烂柯的情节和语词,但主旨与烂柯故事相类,可能是烂柯传说之棋子山版本的滥觞。

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清武彭龄《箕山履迹考》、清光绪版《陵川县志》中也都有关于箕子山及箕子隐居陵川谋棋的记载。

广大人民世代口口相传的烂柯山传说,不仅逐渐形成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烂柯山传说系列,而且成为“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思想文化符号。

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是烂柯山传说最显著的文化特征。

烂柯山传说根植于民间,不仅向人们勾勒出一幅世外桃源的仙境,而且以倡导天人相互协调这一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引导人们以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来生活。

烂柯山传说以其所体现的天人和谐的哲学思想、积极和超脱的人生态度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品格,与我国劳动人民的民俗心理和审美追求一脉相承,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优美动人的传说在传承过程中,种类和内涵不断丰富,至今传承不衰。亟待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使其传承下去。

关于烂柯山的传说,古书上的记载比较简单,流传在当地的民间传说,却详尽生动,引人入胜。

传说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户人家,全家三口人,一个瞎子嬷嬷和孙子、孙女。因家境贫寒,靠孙子王质上山砍柴,勉强维持生活。一天,有两个过路人经过王质家门口,肚子饿得厉害,就向瞎嬷嬷借灶做饭。可是,王质砍柴未归,家中无柴。过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进灶里当柴烧。二人烧了一锅面条,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谢,便告辞而去。王质砍柴回来,见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就问嬷嬷是哪里弄来的。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说了一遍。王质听了感到奇怪,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家的桌子、板凳的腿全部烧焦了,顿时火冒三丈,绰起一把斧子便追赶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见踪影,只见有两个人在洞里下棋。王质本来就是个棋迷,见这两人下的正起劲,就用斧头柄往地上一垫,坐在一旁看棋。

这两人一边下棋一边吃桃,还掰了半个桃递给王质,王质边吃边看,没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发芽长成桃树。这时,两个老人提醒他说:“你还勿回去,看你的斧头柄都烂了。”王质低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变了样。他边走边问,好不容易走到城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邻居一打听,才知嬷嬷已过世好几百年,后代玄孙的胡子都已经花白了。王质感叹地说:“山中方一日,世上几千年!”传说那两个煮面条、下棋的人,一个是铁拐李,一个是吕洞宾。从此,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烂柯山。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