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宝应兰亭寺

宝应兰亭寺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9-13
宝应兰亭寺

兰亭寺是一座千年古寺,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位于现在宝应县兰亭村内,兰亭村之前原为一座繁华的城镇,后由于发生地陷,城镇消失,只剩下这座古寺,见证着曾经的繁华。

千年古寺的历史

兰亭寺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寺、名刹。她充满神秘色彩,历经几度兴衰,声名远扬。据《宝应历代县志类编》载:“兰亭寺始建宋元佑年间,清道光年间改名禅院为寺”。古兰亭寺规模较大,坐南朝北,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米,东西宽约30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有大殿、僧房和山门殿组成,20世纪40年代仍香火旺盛,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现存建筑为1950年复建(于2014年进行扩建)。现存大殿柱础石三块,门额“古兰亭寺”一块,石鼓一对,石鼓两面均有雕刻纹饰,石鼓其中一面雕狮子盘球。山门白矾石门槛一块,长150厘米、高30厘米、厚16厘米。

始建于宋代哲宗元祐年(公元1086-1094年),是“院宇弘深的大寺,皇帝赐名为“兰亭禅院”(意为拜佛求学圣地)。兰亭庄、兰亭荡因此而得名也。皇帝亲手所植“千年枯枝牡丹王”(毁于文革期间)亦在院内花坛绽放春色。

据历史记载,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士大夫慕名来禅院跋序书帖刻石塑碑者甚多,如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的重题《过宝应县跋兰亭本》(1310年9月16日)、明朝学者叶贽的《重修兰亭禅院记》(1493年)二文石刻等。此等珍宝“屡经兵燹,荡然一空”,现仅存石匾——《古兰亭寺》(传赵孟頫手书)。

重建于明朝英宗正统年(1436-1449)历时十三年。由于兵患,兰亭禅院屡遭摧残,明朝英宗正统年得道高僧“本源”发起,尽其能力,(乙丑岁—1445年)“仍与里人刘志远等,募诸尚义施者,助其不足”,重建兰亭禅院。使之初具规模。

重修扩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宪宗弘治年间(1465—1487—1493年)历时二十八载。因“得住持宗通和尚,偕善士严仲隆(成化戊子—1468年)重加修葺,……院遂稍振”。修建于清朝宣宗道光年(1821-1850年),并将“兰亭禅院”更名为“兰亭寺”。朝香拜佛的善男善女络绎不绝。

毁殁于1942年日本侵华战争。兰亭地处六县中轴,即距宝应、高邮、兴化、盐城、阜宁、建湖六县城皆约为90华里。因此兰亭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就近代而言,国民党发动派将领李守维的89军部就设于此;六县匪首高守全的大本营在此;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组织东乡游击队的指挥中心在此;民众联防组织活动中心在此。日本侵略军久欲强占而难以得逞,终用炮火和汽油将“兰亭禅寺院”夷为平地。此后五十余年禅院寺宅基和断砖剩瓦为人民革命斗争和教育事业作了贡献。昌乘法师、隆德法师师徒二人,在寺基一吁垒室窝棚,诵经参佛。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公元1310年农历九月十六,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舟次宝应,在古邗沟西岸的宝应广洋湖镇兰亭寺,写下了著名的兰亭十三跋中的第二跋。这也是赵氏跋兰亭中的字数最多、字体最妍美的一跋。

据史料记载,赵孟頫自九月初五从浙江南浔(今湖洲)登舟,由独孤长老携定武本兰亭序相送。奉旨进元大都北京,途经宝应兰亭寺,赵弃舟上岸,持独孤长老之荐拜谒了兰亭寺及长老。写下了对兰亭序感慨最深、考证内容最为翔实的第二跋(见图),应长老之请并题写了“古兰亭寺”匾额(见图)。赵离开后,兰亭寺长老将此跋与第一跋以及匾额“古兰亭寺”分别镌刻成三块石碑,保存了数百年。后三碑被日寇掳走。抗日胜利后,当地百姓从兴化县沙沟镇鬼子据点中找回,文革中二跋刻石被毁没,现仅存古兰亭寺碑额。

据考证,赵在宝应逗留期间,还拜谒了宝应东乡的诸多名刹。不久前,县佛协会长宁国寺方丈清纯大和尚向余提供了“唐建潼口禅寺”石刻匾额照片及原石,方知亦出自赵子昂之手。可见赵由于书法崇拜王石军而学兰亭序,途经宝应拜谒兰亭寺,题匾、题跋成为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亦与宝应佛教结下了浓厚的翰墨因缘。这正是“千年古寺曰兰亭,子昂一跋天下名”。

12

上一篇:宝应朱氏家祠

下一篇:宝应学宫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