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浙江兰溪摊簧

浙江兰溪摊簧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29
浙江兰溪摊簧

兰溪摊簧属南词摊簧,文辞典雅,字清腔圆,曲调委婉,古时候以富裕人家做堂会坐唱形式进行活动,是一种优秀的古老曲艺形式。它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于兰溪,初为代言体的坐唱形式,是昆曲清唱的姐妹艺术。后传入兰溪农村永昌、诸葛、游埠等地,盛行于兰溪城乡。

兰溪摊簧是形成并流行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地区及金华和衢州等地的一种曲艺唱曲形式。

相传清乾隆末年,一位县衙中的官差公务之暇在兰溪集商贾子弟传授由江苏传来的“摊簧”曲调,采用当地方言演唱,借以消闲自娱,久而久之,逐渐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体系的兰溪摊簧。至光绪二十六年,兰溪城区出现了专门演唱兰溪摊簧的“余庆社”,后易名为“群乐会”、“咏春会”。兰溪摊簧一时趋于兴盛。

抗日战争时期,城区艺人避难乡下,兰溪摊簧随之而传入兰溪乡村的永昌、诸葛、游埠等地。

兰溪摊簧文辞典雅,演唱讲究字清腔纯和字正腔圆,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好。流风所及,其他的坐唱班亦以自命风雅者为多,唱奏者多穿长衫,举止文雅,素有“摊簧先生”之称。坐唱班除应成员间亲朋好友之邀为喜庆助兴或敬神献唱外,一律不搞经营性唱奏。由于活动方式仅限于爱好者之间,传布不广,加上战乱影响,至20世纪40年代末期,兰溪摊簧几近绝响。

后来,兰溪摊簧许多优美的唱腔曲调被婺剧吸收。运用兰溪摊簧创编的婺剧《李渔别传》、《苦菜花》和《僧尼会》等由此成为艺术精品。

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的过程中,对兰溪摊簧的艺术传统进行了相应的挖掘和整理,并因此恢复创作了一批新节目,民间的摊簧演唱活动也得以开展。但面对种种冲击,兰溪摊簧如何获得发展,走向繁荣,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 5月 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