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安阳掌故:“垒子”的由来

安阳掌故:“垒子”的由来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11-05
安阳掌故:“垒子”的由来

垒是军营墙壁或防守工事。

据嘉靖《彰德府志》载:“古垒在(今安阳市)县北十里,南北斜长五里。”古垒即指今安阳市北近郊的“垒子”一带—缑家垒、张贺垒、马家垒三个自然村落。三村呈鼎足之势,南二里濒临安阳河,东北三里依倚韩陵山,实属兵家战略要地。唐中期郭子仪、李光弼曾率九节度使兵将讨伐安庆绪在此设置营垒,摆开阵势,展开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大战。

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部众十五万人在范阳(今北京大兴县)发动叛乱。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禄山首先在洛阳称帝,国号燕,年号圣武。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后安庆绪即位。九月,唐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大败安庆绪于长安香积寺。十月,郭子仪等又大败安庆绪于延川。安庆绪杀所获唐将三十余人,仓皇奔走逃来相州(即今安阳市),改相州为安府(安阳市),自号燕王,改元天城。《新唐书·安禄山传》卷二百二十五就记载:“庆绪治宫室、观榭、溏沼、汛楼船有水嬉,长夜饮。” 并公开设置百官,盛王与唐王朝分庭抗礼。

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八月,唐肃宗李亨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率兵二十万讨伐安庆绪。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

郭子仪等大兵至相州,便在今“垒子”一带设置营垒准备同安庆绪交战。战前,郭子仪先选善射士卒三千人埋伏在营垒中,待交战时,唐军诈败,诱敌深入,待安庆绪兵至营垒下,唐军即以击鼓为号,伏兵四起,营垒中矢发如雨.叛军惊恐万状,全线溃散,死伤者数以万计。

安庆绪退居城中,固守不战,唐军遂四面将相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旧唐书·安禄山传》卷二百上曾较为详尽地记载了战争状况:“筑城穿壕各三重,楼橹之盛,古所未有。”又从万金渠引安阳河水灌入护城河内,看见“城中水泉大上,井皆满溢。”“城中人相食,米斗钱七万余,鼠一头直数千,马食聩墙麦及马类濯而饲之。”在相州城中粮草殆尽的情况下,安庆绪不得不"以厚币"急忙向另一叛军首领史思明求援告急,并以王位相让.

这年十一月,史思明从范阳(今北京大兴县)率兵十三万前来救援。遂又与唐军大战于相州。当时唐军因一则无主帅,进退无统一号令(唐肃宗猜忌各节度使,恐怕他们难以统属,不设置元帅,并任用心腹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宣慰处置使,负责统筹诸路兵马);二则因战时又遇恶劣气候,“未及合战,大风遂起,吹沙拨木,天地晦瞑,跬步不辨物色。”以至唐军失利,全军溃败。这些在《旧唐书·郭子仪传》卷一百二十中均有详细记载。

郭子仪等节度使与安庆绪相州之战在安阳留下了古战场遗迹,建国初,在“垒子”掩埋溃兵遗骸的“万人冢”就曾被发现,当时作为幕府御史的陆长源所撰碑记碑刻尚存。后因兴建安阳染料厂及修建砖窑,原冢平没,碑刻也不知去向,而“垒子”这一地名却长期流传至今,成为人们吊古忆昔的见证。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