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8-05-23
中国的“小麦加”:甘肃·临夏

一、“小麦加”传承史略

“安拉呼艾克拜尔……”这悠扬的晨礼“邦克”声冲破了黎明前的黑暗,此起彼伏,响彻中国“小麦加”上空。整个河州都沉浸在邦克声中,统一在邦克的旋律中。给人浓浓的伊斯兰文化氛围。

这是全世界十三亿穆斯林熟悉的声音,这是真理的号召,这是神圣的誓词,这是催人奋进,追求光明的召唤。伴随着这声音,黎明冲破黑暗,大地从沉睡中醒来;伴随着这声音,穆斯林从酣睡中猛醒,随着邦克声的召唤,沐浴后,从四面八方奔赴清真寺去记主、拜主,完成自已的功修。功修完了回岗位,开始一天坚定而充实的生活。孜孜不倦的工作,从不懈怠,动与静、忙碌与休闲等诸多哲学探讨的深刻课题,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中付诸实施,完美地统一自已的信仰。

这里古称“河州”是中国的西北角,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西端,与青藏高原交接的地方。黄河和其支流大夏河从这里流淌而过,与省城兰州仅相距150公里。这里是历朝历代设郡置县之地,是“河湟重镇”。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历来商贾云集,商贸流通繁荣,誉称西部“商埠”,曾是陇上古丝绸之路南线上的“茶马互市”。因而还享有西部“旱马头”之美誉,享誉陇上。

河州被誉为中国的“小麦加”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这里古代是西羌、鲜卑、吐谷浑、吐蕃等各民族聚居之地。据《甘青宁史略》记载,伊斯兰教在“唐天宝后,从西域流入甘肃,其教徒多西域人”。唐代早期就有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留居河州。

甘肃·临夏

宋、元以后,从西域迁来众多的阿拉伯人、波斯商人、工匠、传教师散居八坊及全州各地,与当地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联姻,在河州久留或定居。这些穆斯林作为伊斯兰文化的载体,以自然传播的方式,进行着长期广泛的文化介入和伊斯兰教的逐步传播。据《甘青宁史略》记载,“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惟河州为最多,其种类亦最强”。伴随着历史变迁,繁衍生息,河州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东乡、保安、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聚居区。

河州又是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各门宦的源头,早在明末清初,中国的穆斯林学者在促进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相互沟通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先贤们凭着虔诚的信念和信心,不畏艰险、不怕吃苦、以惊人的毅力,徒步走沙漠,风餐露宿,冒着长途跋涉之艰辛,顶着烈日风沙之袭击,历经艰险,含辛茹苦,千里迢迢,走出无人区,赴麦加朝觐、深造,深钻细研“艾领”。把伊斯兰文明和真理的种子引播到中华大地上。使伊斯兰在河州贫困日月的侵蚀下,久盛不衰,越发光彩照人,更加充满生机,蜚声国内外。

甘肃·临夏

追叙历史,在统一的伊斯兰精神下,中国伊斯兰教的三大派别:格迪目,伊赫瓦尼,赛莱菲耶和四大门宦即:虎菲耶,哲赫林耶,戛迪林耶,库不林耶等虽源于阿拉伯和中亚地区,但发祥、发展于中国河州,众多品学兼优的阿訇、学者从这里涌现,先后产生了马来迟、祁

一、马宗生、马万福等许多精研教义、译释经典、促进伊斯兰深入发展的宗教思想家、著名的学者和先贤,向全国传播了伊斯兰。

伟大的安拉赐悯了河州人,给了人们为信仰和生存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使伊斯兰在河州曾是食不果腹的人群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在狭小贫瘠的黄土地上寻求到了真主的恩典,在别的民族几乎绝望的地方发展了经济、兴办了学堂、培养了人才。在一些土胚小屋的煤油灯下,中国伊斯兰教各教派、各门宦诞生。虽然河州伊斯兰教教派林立,但均属逊尼派,都属哈乃斐教法学派,只是在见解和遵行方面略有差异。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