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河南林州丧葬习俗

河南林州丧葬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9-10-22
河南林州丧葬习俗

林县民间称埋葬者为“办白事”,仪规繁琐。主要包括安葬、殡仪、举哀等,过葬仪葬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贫民以孝为重,轻殓薄葬,富户则重殓厚葬。所以有“穷家埋人,富家进而银”之说。1950年以后,处理丧事注重节俭,用花圈和拘联表示哀思。为了小占耕地,大都深埋不留坟头。1980年以后,民间出现了“红白理事会”,殡葬新风正在形成。

一、亡前准备

林县民间有活着时即准备自己的坟墓、寿棺、寿衣的习俗。一般人60岁左右,便要考虑自己的后事,生前要看到自己“来世”的“衣、卧、住”,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

茔地的选择。古今标准不同,有“唐代岗、宋代岭,明代是在洼地滚”之说,近代以来,山区是“两脉夹一峡,栲栳椅子(地形)最为佳”;川地是“远望脉绕,近看水过”。立茔由始祖起,长子居左,次子居右,三子两边自由。若四子以上者,单数居左,双数居右,依次而排。若相邻两家之墓的间隙较小,难于全部容下,则各家应先安排长子,然后安排其他弟兄。上下辈之间的墓有“错节”和“顶堂”两种。

老人健在,晚辈丧生者,不入茔地,临时散埋:一是在土崖上挖洞存放,民间称“土窜堂”;二是在地头用砖垒成棺材状,“柩起来”。

圈墓。茔地选好后,要选择闰月阳春年甃墓,民间叫“甃喜墓”。墓的方位是“头枕山脑脚蹬寨,身边溪溪流水在”。坟墓结构多系石砌拱。入茔的墓有两种,一种是平顶,民间称“金陵甃”。另一种是拱顶,民间称“圈甃”。门有拱门的和方门的,较好的墓门安着石门框,石门扇,上边精心雕刻着墓对和画卷。墓的深浅要根据地形、土质、水向而定,一般三四米,宽窄要根据妻室多少而定。以妻室多少叫“三棺堂”、“四棺堂”。墓成后,上插小红旗,不立支锅石,逢年节不压纸。

做寿棺。墓成后,还要筹做寿棺,也叫合喜材。寿木的材料是就地取材。民间有“人死难得柏木方,桐槐木也排杨,实在没法用椿杨(木)”。除柏树植于坟上外,一般人家都要在自己院内植槐树和桐树,准备下自己寿木材。一般的棺厚2.5寸,阳春年闰月做成后放至阁楼上,有的还用寿棺暂作盛粮储物器具。

做寿衣。寿衣主要由已嫁女筹做。男女寿衣均有贴身单衣,外穿棉衣,棉外着袍。女子还有一蓝面绣花绸裙。男冠乌纱顶缨帽,女为一米长的青丝带;男穿白底乌色高筒靴,女穿黑面绣花鞋,还有蓝色丝绸腿带。褥子由儿媳做,被子女儿做,叫做“铺儿盖女”。一切准备齐全,交给老人过目,老人满意即珍藏起来,不合适合另做。

二、去世处理

抬铺。病人将要断气时,要马上把他铺的毛毡抽掉。认为“断气不抽毡,来世转牛毛”,接着,女儿及亲属迅速给穿上寿衣,边穿边喊“爹(娘),穿好衣服...”。然后把他抬到外间草铺上等着断气。草铺不准乱铺,只准铺一个草,而且要竖着铺,以区别阴阳。最后将一铜钱放入死者口中,名为“口噙钱”。断气之后即用白纸蒙其面,将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上压一犁铧(铁制品)。麻丝缠脚,称“绊脚绳”。头枕鸡鸣枕,身上盖红绸大被子,旁边放一小盆,俗称“老盆”。家属每顿吃饭时,由长子向盆里添一点,俗谓“死时老盆满,来世家富宽”,儿女们披麻戴孝,日夜明灯,晨昏供奉,以表孝心。

这期间用竹帘将室内神位遮住。说是若不遮住,家神要扭脸,于活人不利。还要请人看黄历,看是否重丧(即要死两个人)。俗称“正、七逢庚甲,二、八乙辛当,五、十一丁癸,四、十丙壬防,三、九、六腊月,戊已是重丧。”若是重丧日,即使很悲痛,全家要强忍悲痛,不许啼哭,待杀生(杀一只公鸡,即“死够了一双”)后再放声哀声。若断气时未抬到外间草铺上,称“隔梁断气”需买一只活公鸡,出殡时随葬抬出放之野外。

焚马。抬铺结束后,于当天黑夜,由死者本家长辈一人手托一匹马,另一人背着凳,领子女孙侄等到十字路口点燃,让死者阴灵骑马奔“地府”去报到。点马时,要把凳子放在纸马身旁,好让魂灵踏凳上马。烧马前,在场人均不哭,只喊“××把马骑好呀!”烧后,在场人一齐叩头,大放悲声。

压纸和揭纸。压纸于当天晚上焚马后进行,揭纸于出殡前一天晚上进行。由一长辈前边引路,孝子(长子)手托条盘,内铺一张白纸,上放黄表、香箔等,一路痛哭,到“五道庙”或十字路口跪地上香,将白纸压下。返家时不再啼哭。出殡前一天晚上,原班人前去揭纸。去时不哭,回时大放悲声。民间所谓“压纸去时哭,揭纸回来哭”即指此。相传唐朝初期,药王孙思邈能使人起死回生,终日奔波。为了少走弯路,药王孙思邈就叫百姓用纸写上死者的姓名、住址,压在十字路口,他见到后即往诊治。药王碰到的死者的白纸都回生了,未碰到的就亡故了。于是后世有了待人断气时,声泪俱下去求医(压纸),回来时,心里安慰待回生(平静);揭纸时,起死回声一路明(平静),回来时,大失所望更悲痛的习俗。

启灵。已有一老先死的,要请先亡之灵回来受礼。去时托一位牌,上写其名讳,将位牌放坟边,从地上抓一把土向空中扬,“亡灵即随之回家”。回来后,将位牌放到灵棚,与新亡之人一同受礼。

有早故子女的,也用此方式请灵,回来放在尸旁守孝。

三、停丧理事

从死后至出殡为停丧阶段,一般为3天。

白纸裱门。家里死了人,首先要用白纸裱门,宣告居丧。

成立理丧班子。人死是大事,民间叫“死尸踏地”,搁下啥事也得先安排死者,亲族邻居要全力以赴进行操办,首先尽快组成理丧班子,设总务、礼房、库房、采购、厨师、土工、礼厢等,老总一般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配本家族或后家(舅家)1至2人组成总务,是丧事最高领导者。礼厢负责礼仪。机构成立后,孝子权限上交,俗谓“孝帽踏头”一切听赁安排。

着五服。死者直系亲属要着上孝服,除儿女头戴白帽,身着白衫外,其余晚辈按辈数加冠,一般白、黄、红即可排完。即儿子、孙子为白,重孙为黄,玄孙为红。

报丧。出殡时间决定后,由老总差人向各亲友报丧。1950年以来,简化为口头传丧。

创马道。停丧期间,土工具是最关键的人物,尤其是“短三”(指三日出殡)故有“丧事土工莫放松”之说。土工组一般由4至6个青年组成。因工作面小,分班轮换作业。为慰土工艰辛,有“半响一小饭,开饭头把杓”之礼遇。刨墓开始时,孝子要到坟地先掘三下,撩三锨,土工才动手挖。墓道挖成时,女儿、儿媳身穿重孝、携带灶具到墓下烙饼分吃。并将所带香烟赠于土工后,方可上来。

搭灵棚。停丧第二天,即要搭灵棚。其样式古今有别。1949年以前,富贵绅士家庭,要请厨师,找工匠,用蜂蜜和白面做各种蜜食、蜜盘、蜜卷等(用后可吃)。在院中高搭亭台楼阁,三门三拱。棚内有工艺匠做的青山绿水,苍松翠柏,门旁有开路鬼、显刀神等。1950年以后,灵棚多用竹帘和布帽搭成。棚中央写一“奠”字,悬遗像,两边贴有挽联。棚前排列着亲朋厚友送来花圈,门上贴有白色挽联和哀字。

请乐队。停丧第二天,要请乐队,民间俗称“写响子”。乐队有一班的,也有两班的。闺女们出钱请用一班乐队的也较常见。

入殓。人死后第二天傍晚时分,将灵棺抬至死者身旁,棺底撒上青灰,摆上“七星钱”;一般用秦统一后的方孔钱,也有用现在的硬币代替的。中间1 个,两边各3个。摆好后,儿女们各抽一根麻披,顶端捏一个小泥球,从棺尾施向棺头,依次放开七星钱以上。使“后代根深人旺。”七星钱上放黄褥子,然后由子女及亲属将死者尸体抬人棺内,以红被盖身,再将死者生前最喜爱的东西塞在尸体两旁。掀开蒙脸纸,放置死者脸旁。去掉口噙钱,拴在死者领扣上。解开绊脚绳,接着端水给死者净面,最后一次瞻仰遗容。棺盖不封严,待后家验棺并向死者告别后,出殡时才启扣钉棺。

夜祭。深夜,家族亲友要给亡者烧纸祭奠,乐队奏哀乐。此祭由一长辈主持,分三批进行,待本家和姑舅家祭后,女女婿单独祭奠,要穿孝衣,行大礼,作24拜。一则为进孝,二则考核女女婿的聪明才智和知礼程度。女女婿行大礼时于一芦席上,前后左右,中穿三级,先跨12步,行12大礼,于亡灵前跪下,将 3柱香插入香炉,斟酒地。主祭人唱:“一杯三奠,里边点块。”拜者即三叩首,哭三声立起,再退12步,行12大礼(图24) 。今此礼已取消。女儿和儿媳们这天夜进而要在棺前通夜守灵、插香、绕纸,哀悼7次,直至天亮。

四、亲友吊唁

跪灵。排丧第三天为出殡日。这天,孝子手持哀杖,跪于灵棚一侧,孙侄们戴孝,依次跪在两旁。礼厢(由一老汉担任)居于灵棚前侧礼谢吊客。女儿和儿媳,孙女们守在屋里灵棺旁哭拜。凡死者亲戚,皆蒸 大花糕,由两抬着去吊丧,糕上放烧纸之类。吊客来至门口时,乐班掌鼓者击鼓一声通报吊客到,遂有人接迎至灵前。吊客烧纸叩头施大礼,礼厢高喊:“孝子谢”。孝子前跪向吊客叩头;礼厢喊“背后谢”,吊客即转身和礼厢对拜,至此吊毕。

瞻丧。出殡日12点左右,吊孝完毕。亲朋好友来齐后,列队到灵棚前向死者叩拜,作最后一次告别。舅家要到屋内启盖验棺,查看死者的穿戴和棺内的摆设是否妥当。此时,孝子和理丧者最害怕后家,一般的正常死亡,平素亲戚又相处得好,丧事即办得顺利。如遇非正常死亡,或平素晚辈不孝顺,后家这时会在丧事中找麻烦。一是报复,拨弄是非,不予瞻丧,推迟出殡;二是借机打骂孝子,惩罚晚辈。人们对后家惩罚忤逆孝子的举动多不阻劝,认为“后家打忤逆孩子或忤逆儿媳,活该!”

五、出殡送葬

钉棺。钉棺预示着出殡开始,丧事达于高潮,气氛十分紧张。瞻丧后,抬棺人从速钉棺,活人与已故亲人永不再见。儿女们伏棺不起,悲痛万分。这时,人们进屋将痛哭欲绝的儿女孩媳搀扶至门外。抬棺人赶紧把棺抬至门外,放在两条长板凳上。所有出殡者各就各位,一老汉队前手�箩筐,内盛用白纸剪成的纸钱、纸箍、元宝、麻丝、打狗饼、麦麸、油灯之类,沿路撒放,俗称发“买路钱”。后跟纸扎,两两成对,乐队在后,出殡队起步(图25)

拉灵。扳老盆。长子双手端“老盆”,脖挂饮食罐,上放一馍头,肩上背丈二白布拽着灵棺。俗称“拉灵”。一长老搀扶孝子行进,俗称“搀孝子”。至大门外,孝子面向灵棺跪下痛哭,起棺走动时,孝子将老盆朝灵棺头端一下摔碎(此仪原系继承遗志而立,后为继承财产而设)。孙侄们跟在孝子后面。灵棺后面,女儿、儿媳、侄女等也披麻戴孝,两人一对,跟棺痛哭。若有早故父母之位牌,出殡时,将位牌放一椅子上,两人抬着。前边一孝子同样拉灵痛哭,随出殡队而行。若早故子女者,出殡时,晚辈托位牌随着送殡。自己哭一声,还要替早亡者哭一声,称呼一。至街市热闹处,好事者拦路横放一长凳,摆上几盒烟,乐队暂停,由乐班集锦一段,收烟去凳子,继续前进。

路祭。出殡队伍至村外路上时,后家(即舅家)要在灵棺前再燃纸箔,叩头礼拜,作最后告别,农村称“路祭”。孝子要再叩头回谢。祭毕,乐队、后家让步,其余人员默哀至坟前。

入葬。灵棺抬至坟前,孝子拉灵快跑几步,俗称“抢葬”。然后入葬。孝子下墓,调正棺材方位,把箩筐里的长嘴灯放至棺头,饮食罐放在棺尾,杂粮、孔钱放在墓内壁龛,民称“东仓西库”。然后用石封门。

填土时,孝子要先埋三锨土,并撒些五谷、面曲之类,“让亡灵保佑后代生根兴旺”。待众人将棺埋妥,孝子安放墓头石(亦称“支锅石”),将哀杖、纸幡插于墓上,花圈置于坟前,其余纸扎全部焚烧。

众人从坟上回家,至死者门口时,要在水盆里转一下菜刀,湿一下手,认为可“净手”驱邪。吃饭时,孝子由一长辈领着,向众人叩头,感谢大家帮忙。

六、葬后祭礼

除丧。除丧系民间丧葬中的善后工作。殡队离家后,本族等即分工进行队丧活动。由长辈或做饭的将死者的铺草用胳膊夹出门外或村外烧掉,将室内档神帘去掉,燃放鞭炮,用扫帚把室外打扫干净,然后供奉家神。患恶性病而死的,出殡时着一人随殡用镢头掘至门外或村外,以“灭掉祸根”。

谢孝。埋葬的第二天早晨,孝子要携带礼品到舅家谢孝,俗称“收泪”。一路上遇人便要叩头,为尽量少叩头,则起五更动身。到舅家门口,要不声不响跪在地上。没人迎接,不准起身,直至舅家出门搀起,方可进家谈话。人们以孝子下跪时间的长短,来区分和奖惩孝子对其父母的赡养好坏。

复三。埋葬后第三天,女儿、儿媳要身穿重孝起早到坟头烧纸、烧香、痛哭。然后培土修坟,俗称“圆坟”。

做“五七”。人死后,7天为一循,五循之前,每循都要上坟小祭。“五七”是丧后的第一个大祭祀,一般出殡时就将“五七”之日用文字公布于众。做“五七”时,女的穿重孝,男的穿白鞋,亲朋好友仍抬大花糕,带烧纸来祭,悼念死者。

做“百日”。人死一百天时,亲人要予祭奠,参祭主要人员是死者的儿女们。这天,她们要穿孝衣、拿祭品、纸箔等至坟前祭吊。烧纸后,儿女、儿媳们在坟头哭悼死者。

做“周年”。从人死之日起,满一年为一周年。民间从对死者的祭奠1周年做至10周年,较隆重的是做1周年、3周年和10周年。这天,亲戚和好友要携带花糕、烧纸一同到坟前上香、烧纸、叩头,从祭品上取下一点摆在墓石前“请亡灵享用”。以加祭灵人的午饭是花糕和大锅菜。饭后,主家要把花糕切成若干小块,分送邻居各家。死者亡故3周年以内,春节以内,春节对联各不相同,一般是头年灰(不贴),二年黄(用黄纸),三年头上红堂堂(用红纸)。

除此之外,人们每逢岁时节日都不忘先人,要拿好饭祭祀。春节、清明、“十月一”这3个节日尤甚。

七、其他丧俗

出殡时,灵棺路经谁家门口,谁家就要在门口有所表示,全县大都是泼一碗绕门水,“防鬼进家”。东姚乡一些村庄则是燃一把谷草火,认为可以避邪。这种做法的愿意并非如此。早在商代父亡,孝子赤左足,母亡,孝赤右足。父母双亡者,孝赤双足。以此表地对父母的孝心。人们为怜惜孝子,灵棺经过家门时,冬天烧一把火,让孝子暖足。炎热天,要泼一碗水,让孝子凉足。到了周代,则向孝施鞋。后来孝子不赤脚了,泼一碗水和点一把火的习俗却沿续下了来。

民间埋葬死人时,一般要阳材贴祖。即男棺要靠祖墓,女棺在外边,以避免上下辈男女混乱。

半路丧夫的,妻子如送殡到坟,说明不再改嫁;若村外途上半路退殡,则保留改嫁余地。

未婚先死的,暂不进祖坟,临时厝埋,待遇到异性未偶而亡者时,经双方家庭同意,即可成亲,一般在农历十月初一进行。届时,男家将准备好的棺匣和衣服抬至女家坟前,在其墓上搭棚(民间有死者不见天之说),刨土拾骨。先把衣服展放棺匣内,从上至下依次摆骨。鄂骨内填小米干饭当供礼。一切做妥,放鞭炮,由女家两人跟随(相当于把轿),抬至男家坟前。鞭炮再响,即入葬。至此两个亡灵结为阴间夫妻,民间称为“鬼结亲”。

河顺乡、东岗乡、任村乡的一些村庄,出殡前有个同全县多数乡村不同的做法:午饭后要“引径”。即孝子在前,一对纸扎紧随,后是乐队,沿村中主要街道游街。乐队吹打,村民于街边观看,游街后返至灵棚钉棺、出殡。这使得丧葬仪式显赫异常。既是悲壮,又很热闹。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