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吉林梨树

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吉林梨树

作者:魏晓光来源:魏晓光的博客2018-10-11
千年历史的辽金古城:吉林梨树

在辽金历史文化中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她位于吉林省梨树县,县城北四公里处的一座古城,古城地处向西流淌的昭苏太河河畔,名字叫梨树城。梨树古城,北依白山丘陵,城垣依山势修筑,因地势不平,西北高而东南低,方位偏斜,形成“偏脸”状,故人们俗称偏脸城。

古梨树城最早在辽时称奚营或九百奚营。金时是韩州三迁四治的落脚点,是金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至燕京(今北京西南)交通要道,是中原和北疆联系的枢纽。金国曾将大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幽囚在韩州城两年之久。北宋后期,由于徽宗穷奢极欲,治国无能任用奸臣弄权,官场腐败横行,导致国势日下,徽宗不得不让位,钦宗即位后,面对金军的进逼,先是一心求和,排斥抗战派,后又信巫术御敌,最终导致靖康元年(1126年)宋都开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不久即被金人软禁。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靖康之耻”。靖康二年三月底,金人立张邦昌为“帝”,在抢掠了大批金银财宝后开始撤军。

这些被带到北国的宋廷珍宝有多少已无法说清,通过今天能看到的文物,或可对流往金国的瑰宝数量管中窥豹地略知一二,如瓷壶、陶砚、铜镜、铜印、编钟等,都是当时金兵押解宋帝北上途中丢弃的宫中遗物。成为徽钦二帝亡国蒙尘的见证。

梨树古城遗址是东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辽金古城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梨树古城,雄阔方正

古城垣框架基本保存完好,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从古城垣的形制和结构看,为夯土板筑而成,墙壁用黄土和黑土间杂分层夯筑,夯窝清楚,夯层厚0.10~0.15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南墙破坏严重。城垣东墙长1078米,平均墙高3.4米,最高处在北段6.47米,从南向北420~490米之间约70米一段已被毁成平地;城垣南墙长1071米,最高处2.5米,大部分已颓圮,从西向东365~392米处有一缺口,600~650米之间已成为耕地,715~750米之间被水流冲击,有小水沟通向城外;城垣西墙长1077米,依山势而建,保存较为完整,平均高6.3米,最高处位于由北向南400~650米之间,高7.46米,上宽1~1.5米,基宽约12米,在从北向南190~194米和485~500米之间各有一个豁口;城垣北墙长1092米,高5.5~6米,东段筑于平地,从300米向西依地势逐渐升高,墙高5.5~6米,从东向西629~631米有一个小豁口,1074~1084米的豁口已形成道路,通向白山乡。

古城东西南北有四座城门,门址宽约40米。城门外皆修筑半圆状如马蹄形的瓮城。东门距城东南角478米,距东北角560米。南门距城东南角400米,距西南角650米,城门与瓮城呈160平方米方形,地势略高。东门与南门的城门及瓮城均已倒坍成平地,堆积大量残砖碎瓦,南门处土色较其它处略深。西门距城西南角542米,距西北角521米,门已倒坍,瓮城半径31米,墙高8.6米,上宽1.3米,瓮门向西开启,瓮城内和瓮门已淤塞。北门距城东北角400米,距西北角652米,瓮城北部已遭破坏,瓮门向北开,东侧长33米,西侧长47米,中间有豁口,豁口宽10米,瓮城墙高7.46米。

古城四隅筑有圆形平面台基,高出城墙2米,建有相同形制的角楼。受地势影响,西北角楼最高,东南角楼最低,在角楼上可瞭望全城。东北角楼遗址墙高7.27米,顶端台面已遭破坏,残存长5.3米、宽2米的一条带形土台。东南角楼遗址墙高5.6米,顶部圆形台面直径约7.5米,突出城外部分约3米。西南角楼遗址墙高6米,顶部圆形台面直径约7.5米,突出城外部分约3米。西北角楼保存最好,遗址墙高8.6米,顶部圆形台面直径约8米,突出城外部分约4米,台基上可见堆积的砖瓦残片。古城西墙和北墙外,各有一条土色较浅,宽约20米的低洼地带,是当年护城河的遗迹。外侧有一条高约2米,宽约10米的土埂。

古城内早已被开垦为耕地,利用两沟作为通道,两条道路呈南北向。西沟位于西墙东侧350米处,距北墙约300米。沟长520米,深3~5米,最深处10米。东沟在西沟东侧约180米处,长410米。两沟大致平行,剖面的灰层堆积厚度3~4米,夹杂有砖瓦瓷片和红烧土等。东沟的道路贯通南北二门,可行马车。西沟的道路较窄,只能行人,到北端折向城西北角豁口,是通向白山乡的便道。因沟深,人们可沿沟旁依山势穿过南城墙通达昭苏太河。

偏脸古城建筑遗址星罗棋布,地表古代文物随处可见。那形制方大的青砖,怒目张口的鸱吻,造型生动的兽面瓦当,图案多变的沟滴折沿,溢光流彩的琉璃瓦片,规整厚重的花岩础石,无不向人们表明当年城内既建有飞檐凌空、鸱吻卧脊的殿堂式建筑群落,又建有一排排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的街市作坊。陶瓷器皿残片、红烧土块、炼渣反映了当时城内居民的生活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而那些生活物件,则是当时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中原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影响明显的有力见证。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