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文章列表
太岁司一年祸福,太岁信仰源於古代天体崇拜,与岁星(木星)有一定的关系。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以岁星所在的位置为岁名,每个岁星都有岁神,也就是太岁,依地支之别共有
“躲春”实际上是“躲太岁”的俗称。 太岁又称太岁星君,或者岁君。 六十甲子各有岁神轮值,而当年轮值之岁神称为值年太岁,如想知道自己的值年太岁,只需找出自己在六十甲子所属的名称,便可找出自己的值年太
国学传统称我们出生后每12年就会犯太岁,每12年后再加一个6年,就会冲太岁。但在占星学上,木星周期大约为12年绕行一周,回归到原点的时间为12岁、24岁、36岁……每12年回本位一次,与本命木星形成合
太岁,是中国民间信仰中有名的凶神。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曾说对着太岁的方位凶,背着它的方位也凶。如果太岁在甲子,天下的人都不能向南北迁居,就是盖房子、嫁娶也要避开。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太岁神是一团肉,并常
有“傻呐子”俗称的丹棱唢呐,出自川剧曲牌,属于典型的南派唢呐,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乡土气息。丹棱唢呐音质纯朴,或高亢如歌,或诙谐打趣,或如泣如诉,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是一种最能抒发民间喜怒哀乐,
青神竹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蚕丛氏的故乡》载:“早在5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活动在这里。”那时,青神的先民便开始用竹编簸箕养蚕、编竹器用于生活。据史料记载:到了唐代,文宗太和年间(827
广元白花石刻是广元当地民间艺人采用以广元为中心,辐射半径在周围不足约六七十公里的大巴山中,一种罕见的赤(绿)白相间的白花石。巧妙的利用其赤(绿)白相间的自然纹理,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成千姿百态、栩
剑阁手杖,简称剑杖,古称孔明杖。剑阁手杖以剑门山区灌丛中的硬杂木和藤条为原材料,经民间手杖艺人根据藤条、杂木的自然造型加工而成,因为剑阁手杖材料质地细腻、坚韧、斑纹别致、造型自然奇特,极具地方特色。在
云童舞在四川华蓥山区已流传1200多年。它是由两个男童捧着香盘、宝灯,左右飘舞,有节有序,有板有眼,随佛教信徒组织的架香一道,边走边舞,去华蓥山宝鼎朝山拜佛。1956年,经四川省岳池县文化部门抢救整理
安丙墓距华蓥市区2公里,位于双河镇招勋村,后倚重峦叠蟑的华蓥山,前瞰蜿蜒的渠江,该墓群有墓葬5座,占地3余亩,墓主人是南宋资政大学士、少师丞相)安丙。 1996年,该墓被发掘后被列为了全国十大考古发
跑马山位于康定炉城镇东南边。城依傍着山,山护卫着城。自古,跑马山就和山下的人有着不解之缘。跑马山处处美景浪漫,亘古就天设地造了这座公园。上山,恍如进入仙界,你会悟到中华西塞天外天。那真、那美一定会洗涤
生活在川西地区,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地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服饰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 康装又可细分为康北农区服饰、康南农区服饰、木雅服饰、嘉绒服饰、特区服饰等。 康北农区
宣汉是曾经的曲艺之乡。从县志等文献得知,曲艺在宣汉历史悠久。但曲艺艺人分散,云游无定,卖艺求生,社会地位低下,形同乞讨,唯比乞丐多一种卖艺的手段,所谓“只要肚儿里有货(书目),走遍天下不挨饿”。卖艺自
达州的大竹牛灯、竹琴独树一帜,水龙、鼓乐远近闻名。 牛灯又叫春牛,牛头用竹篾编织糊纸着色,安装牛角牛耳再用黑布缝制牛身、牛尾。迎春日,二人扮牛,一人扮牧童,头戴草帽,腰横竹笛,手执细竹条鞭。表演时鼓
烧辛辣的土烟,即旱烟,如果用牛奶子树烟棒烧,不仅烧出巴山男人的威猛,剑气,还烧出了古典,酷,帅,以及幽默,浪漫情怀等等。旱烟是巴山泥土长出的草本植物,趋于成熟,叶片肥实,浓绿,宽大如芭蕉叶。一场大雨过
歌谣,自遥远的春秋时代便可据其内容分为两大类,一为歌颂劳动,二为歌颂爱情,中国几千年来皆如此传承。而开江情歌,则更是巧妙地将劳动与爱情融合在一起,故而在巴渠大地长盛不衰。 开江情歌指产生并流传于开江
大竹产竹,竹誉巴蜀。被誉为竹乡的文化名片—竹唢呐历经沧桑岁月延续至今,它更以清新、动听的音韵载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溯源大竹历史,记者不禁想问:产生于该地的竹唢呐是何年出现的?而竹唢呐有异于
南龛石窟位于南龛山上,规模宏大,雕嵌玲珑,栉比相连,是古代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更是巴州古文化的结晶。南龛岩石壁立,高十余丈,长数百尺,方正如削,列层分龛,镶佛累累,南龛造像,始创于南北朝,隋唐不断增镌
2008年,沉睡在巴中市巴州区化成水库大坝下的珍贵文物—九龙圣主碑,在巴州区文物部门和水库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起运回文物管理所。 该碑正面为九龙,是做工极其精湛的虬龙,栩栩如生,如在腾云翻滚;
汉族民间舞·《翻山铰子》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记载,四川汉族民间舞有39种85个节目。《翻山铰子》就是其中之一。 《翻山铰子》是一种挥舞和击打铰子(铜质小镲)的男子舞蹈。建国前,主要分布
易家老屋位于巴中市南江县元谭乡字库村,修建于1895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易家老屋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易家老屋系该姓光耀于光绪永年在发家后按民间“金包银周围土中间木”的三合院构思建
大巴山有三件宝:“家家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过冬棕片裹双脚”,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昔日大巴山的民间风俗习惯,而其中的火塘却与山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火塘,顾名思义,是用来取火的
“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这便是人们对丰富多彩的 阿坝“藏羌锅庄”的赞誉。当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深入阿坝采风,回去后以
骨雕,以骨骼作为载体的雕刻艺术,骨雕的历史悠久,在1982年于陕西西乡县何家湾出土的骨雕人头像距今约6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现年代最早的骨雕作品,它为研究我国骨雕艺术提供了珍贵实物。 骨雕人头像
文昌庙会有春祭和秋祭两部分。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相传每年二月三日,是文昌的生日,是为祀典,是按朝廷颁布的礼神制度举行的,其规格与祭孔子大致一样。秋祭是清朝乾隆年间才兴起的,在每年八月初一举行
蜀绣又称“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
蜀锦是指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蜀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蜀锦因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有中国四大名锦之首的美誉。因为汉朝时成都
四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
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生意好得不敢让人相信。究其所以,也无非两个原因:一
宜宾面塑是四川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宜宾面塑特点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
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清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相传李白为喝此美酒曾在这里况把皮袄
绵竹年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是一种民间绘画艺术,其纸取材于绵竹之竹,绵竹所产竹品种繁多,质纤柔长。杜甫有诗称赞:“华纤~~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明清绵竹造纸业蓬勃发
在神农架,除夕那天各家各户关上大门独家团聚,不接待任何客人。时过中午,开始团年,现将酒、肉摆列桌上,祭3年过世的长辈。接着一家人喜气洋洋地吃午饭,长辈按年岁高低依次入席,下辈双手同辈位长辈敬酒。
打丧鼓是神农架的百代民风。其起源悠久,以至于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源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说秦始皇修长城,因死人太多,终于聪明地化悲哀为狂欢;有人说源于唐自莲和尚丧妣,击鼓以悼亡,还有一种
南阳,商周时被封为吕国、申国,春秋为楚宛邑,秦设南阳郡,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南阳属长江流域,地处中原,婚俗在基本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又沿习了南方的一些习俗。从整个历史发展来看,南阳的
鄱阳鱼灯 鄱阳湖的渔民们将各种鱼类彩灯顺序排列,头灯为鳌鱼。其次为春鲢、夏鲤、秋鲑、冬鳊,象征四季太平,接着还有其他鱼类灯,最后是风稍尾鱼灯。各种鱼灯色彩缤纷,相互辉映,使水乡泽国充
在江西中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新余市西南17公里处,有一块风光秀丽的水域,她,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仙女湖。仙女湖风景区面积198平方公里,相应水域50平方公里,湖湾相接,妙曼动
庆寿人到60岁称“花甲之年”,70称“古稀”,80岁称“耋”,90岁称“耄”,100岁称“期颐”。百岁少见,富有或小康之家,通常是花甲、古稀、耋、耄之年,设宴庆寿。女儿寿礼重,送寿被、寿馒头、寿帐、寿
采茶戏是江西地方小戏的总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由于它一般只有二旦一丑,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
赣剧是江西传统的地方代表性剧种,源于元末明初我国南戏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弋阳腔发源于江西弋阳县,亦称“高腔”,曲调高亢激越,粗犷奔放,所演剧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连台戏为主,
首页 上一页 [ 第299页/共330页 ] 下一页 尾页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