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陕西西安骡马市

陕西西安骡马市

作者:赵珍来源:网络2019-04-28
陕西西安骡马市

骡马市  时代变革中书写商业传奇

很长时间以来,在旅游爱好者中,一直流行着一句话:逛北京,一定要去秀水街;逛西安,一定要来骡马市。骡马市已俨然与兵马俑、大雁塔等一样,成了西安的一张名片。这条位于东大街西段南侧,北起东大街,南至东木头市的街道,称得上是老西安历史久远的老牌商贸、文化重地了。

繁华与“土气”的碰撞,使骡马市这个地处西安中心区域的街名独具特色。作家陈忠实在《永远的骡马市》一文中就描写了儿时对骡马市的深刻记忆。他说:“头一回听到骡马市,竟然很惊讶。原因很直白,城里怎么会有以骡马命名的地方呢?”许多外地人初来西安,听声音容易将“骡马市”想当然地理解为“罗马市”这个洋气的名字。事实上,现在的骡马市确实很洋气,毫无骡马的踪影。但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它确确实实曾是繁华的骡马交易市场。

在唐代,这里曾是长安城皇城少府监,唐末国运衰落,都城东迁洛阳,长安城内的皇城筑为新城,地处皇城少府监处的骡马市一带渐成为居民坊巷,元朝时称为太平坊。

骡马市究竟形成于何时?现在仍然无法定论。记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许多人认为“骡马市”形成于明朝万历年钟楼东移之后。这种观点认为,明代中期,西安城内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形成,明万历年间,将钟楼由西大街广济街口向东迁移到今址,从而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四座城门的城市格局,使原来聚集在西大街的商业中心逐渐东移到以钟楼为中心的商业圈,而靠近钟楼又接口于东门大街的骡马市街上的牲畜交易市场,也极有可能形成于这个时期。还有人凭借骡马市在解放前曾经有许多石器店,而推测出,骡马市的形成,是由于明代时用骡马来运输石器。

实际上,骡马市形成的时间,早于明万历年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院张萍的博士论文《明清陕西商业地理研究》中指出:“据嘉靖《陕西通志》可知,南大街东开元寺附近有骡马市,是明代西安城的牲畜交易市场。”这说明,骡马市的形成,应该早于明嘉靖时期。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到现在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清代编写的《咸宁县志》中,已明确称这里为“骡马市”了。清光绪年间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已赫然出现“骡马市大街”的名称。

清中期以后,西安成为陕西省及西北地区牲畜外运的输出口岸,那时,西安府城的西关是本境出产、运入城中猪、羊、骡、马、驴等牲畜之入口,而南关则为“牲畜由西来赴东南去”的重要出入口岸,可见当时牲畜交易的繁荣。

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骡马”似乎代表着乡土和落后,然而,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骡马却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自古,就有“南船北马”之说,过去,骡马是西北地区主要的运输工具。明清时期,在整个陕西地区,骡马的饲养已非常普遍,尤其是“关中骡”、“关中驴”更是因为身强体壮,性情温顺而出名。以骡马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地处西安府城内开辟出“骡马市”,在古代也就不足为奇了。明清时期,除了西安城,陕西的其他城镇,如三原、韩城、神木等地都设有骡马市。而如今,只有西安仍保留着“骡马市”这个“土气”的名字。

世事流转变迁,那个以骡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逐渐离我们远去,骡马市的骡马交易也逐渐消亡。记者采访了诸多西安的高龄老人,在他们的记忆中,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骡马市就已经看不到骡马的踪影了。虽然骡马市作为骡马交易市场的热闹已经逝去,可地处西安市中心地段的骡马市名称并没有销声匿迹。今天,我们一提起骡马市,马上就会想起商业街、服装市场这样的词汇,不过,在作为商业街和服装市场之前,骡马市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西安市内饭馆、旅店和剧院的汇集地区。

骡马市里最有名气的,要数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便驻扎在这里的秦腔剧团“三意社”了。在柏树林街道办事处,55岁的老西安李相如向记者描述了当年三意社的红火场景。他从小在骡马市长大,“三意社”在他的童年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说:“小时候,我们看从不掏钱,每到晚上10点多,剧院就有‘把把儿戏’,就是快散场的时候,不收票,欢迎大家免费去看。”除了三意社,骡马市还有越剧团,附近还有木偶剧团,以及东木头市的尚友社,可以说,骡马市曾是西安市文化娱乐的集中地带。

“其实,现在想想,五六十年前的骡马市,虽然不及后来服装市场时的热闹,可也算得上是西安市早期的,集吃、喝、玩、乐、购物为一身的娱乐休闲大街。”采访中,七十多岁、在骡马市附近居住了四十多年的钱光表老人如此总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骡马市大街。

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翟仁武先生,也是一位老西安,他告诉记者,对于许多老西安来说,骡马市的小吃也是难以忘怀的。曾经的骡马市里,饭馆小吃店非常多。其中,有一家规模较大的“乐意合作食堂”,让许多西安人至今记忆犹新。李相如说,乐意合作食堂,是由解放前骡马市的几家小吃店合并而成的,属于公私合营的小吃店,就在三意社的近邻。这里可以说是汇集了陕西的各种特色小吃。李相如对当时的吃食津津乐道:“早上是油条、豆浆、包子、镜糕。白天时则供应各种小吃,还有员工食堂。到了晚上,从三意社看完戏出来的人们,大多都要来乐意食堂吃顿夜宵,我记得乐意食堂晚上的夜宵有荷包蛋、炒凉粉、馄饨、稠酒等等,尤其是他们家的稠酒,很有名、很好喝,都是自家纯手工制作的。”钱光表老人,也大爱乐意食堂的稠酒,他说:“我就常去他们家喝稠酒。”“文革”时,由于骡马市改名为工农街(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乐意食堂也改名叫“工农食堂”。“文革”之后,工农食堂还经营过一段时间。

过去,骡马市街的北头还是比较热闹的,许多饭馆也集中在这一代。据说,从解放前起,骡马市的饭馆就已经很齐全了,不仅有经营豆面糊糊、胡辣汤、饸饹等的小吃店,还有西餐馆。店家有本地的,也有从河南、山西来的外地人。街面上还有说书的摊子,变魔术、耍把戏的艺人。今年90岁的蔡津东老人,至今还记得西安刚一解放,自己初到此工作时,与朋友在骡马市的一家面馆里,吃过一种叫做“猴耳朵”的面食,蔡老人说:“猴耳朵很像我们平时说的揪面片,只是把面片揪得很小很小,就像小猴子的耳朵一般。”

解放后,骡马市有一处地标性的高楼,也是当时骡马市唯一一座楼房,就是曾在全国都很有名的东亚饭店。钱光表老人说,1956年,为了支援西北,政府从上海迁来了东亚饭店、越剧团,以及克利西服店,而这几个单位,都落户在了骡马市。

曾经的东亚饭店,专门经营上海菜,在西安可谓是无人不知。李相如的家就曾和东亚饭店“对门子”,他对东亚饭店印象非常深刻:“那时候,东亚饭店是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共有五间门面,由北向南依次是照相部、服装洗染部、正餐部、小吃部、理发部。”

而骡马市里更多的,则是一些小型的旅店。李相如还记得自家隔壁就开着一家“同心旅社”,“这家旅社一直经营到2001年改造之前,”他说,“解放后,这里的小旅店有增无减,记得最清的,是有一家‘农民旅社’。”从解放前起,骡马市就是西安小旅店的集中地区。这些旅社都不贵,面向广大群众,条件好一些的,就辟出一个小方格算是单间,条件差一些的,就是大通铺,通铺一人每晚仅收两角钱,二人房间八毛和一元不等。

戏院、饭馆、旅店,骡马市都全活儿了,对于曾经的老西安来说,泡茶馆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曾经,骡马市里的茶馆也不少,常来泡茶馆的大多是些老主顾,每到闲暇时,大家来到茶馆喝喝茶、谝一谝、下下棋,自得其乐。

除此,西安市最好的服装店之一“克利西服店”,也在骡马市。李相如和钱光表告诉记者,克利西服店就位于骡马市和东大街交汇处的东口,拥有四层门面。克利西服店后来改名为“人民服装店”。李相如说:“那时我家就紧挨着人民服装店。东大街是人民服装店的正门,骡马市的侧门则是他们的来料加工部和车间,店里有许多上海的技师,手艺非常好。”

几十年前的骡马市里早已没有了骡马交易,然而却有几家车马店。这些车马店租赁车马,专供婚庆所用,同时还配有西洋管乐队。而骡马市的商铺还远远不止这些,李相如回忆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骡马市的商铺就有食堂、茶馆、小旅社、小诊所、石头铺、皮匠铺、麦秸铺(过去烧火做饭都要用麦秸)、箍缸铺(在没有自来水的世代,家家户户都要用水缸存水,缸容易裂缝,就用麦草编成麻绳,把缸箍紧)、印染铺、油画铺等等。曾经的骡马市所经营的项目,可以说是衣、食、住、行,样样齐全。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骡马市发展成为西安市中心商业圈内繁华的服装一条街。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