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如东马塘地区丧葬风俗

如东马塘地区丧葬风俗

作者:陈君杰来源:网络2018-06-11
如东马塘地区丧葬风俗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如东马塘地区的丧葬风俗非常庄严隆重,也极其复杂繁琐。传统民间根据时间,主要分为初终、收敛、送信、烧草、夜经、悼念、火化、高庙子、做七、回家、百日、七月半、出殡、脱孝、过周年、过冥寿等阶段,近年以来各地推崇“厚养薄葬”,相关流程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第一天

初终

人在断气前,要把床上的帐子提前撤去,将病人抬至下垫稻草上垫席子的堂屋的地上(灵床),这是为不使人死后魂魄被天罗(帐子)地网(垫被)罩住,不能进入阴曹地府。子女要守在旁边,陪伴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人死后,要在死者脸上蒙上黄纸(毛丈纸),家人要将死者生前使用的枕头高置于屋顶,以提醒过往行人,主家有丧事。家中供奉的香炉要临时找黑布盖住,以防神灵相冲,堂屋西侧墙上钉挂一小捆黄纸。子孙切忌不得将眼泪滴在死人身上。

收敛

为尊重逝者,人断气后应尽快成敛,时间拖得越,尸体越僵硬,不利于给逝者整形和着装。收敛时,要在逝者的口中放入少许碎银、茶叶和糖,然后给逝者理发(马塘本地称为剃元宝头)、洗澡、穿寿衣,(主家要给理发师和帮洗澡的人包红包),给逝者洗澡前几把毛巾要由逝者的后代(孝子)负责挤。寿衣是逝者最后穿戴的着装,由逝者的后代一起出钱购买,以表示后代的孝心。寿衣上衣一般比下衣多两件,上衣一般为5套、7套和9套,俗称5领3腰、7领5腰、9领7腰。逝者的年龄愈大,愈可多穿,表示有福有寿。寿衣无论内外衣,一律不用纽扣,只用小条布带。因为“纽”与“扭”同音,“扭子”有伤子之嫌,以带子代替纽扣,暗喻会带来儿子,后继有人。

寿衣的款式主要有唐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一般年龄超过60岁的老者着唐装。寿衣穿好后,要放鞭炮、穿唢呐,由“帮忙”的人员帮助把逝者移至水晶棺材,并整理好着装仪容,再将水晶棺材抬放在两张高凳上(高凳腿上扎红纸),同时放炮吹锁呐,这个仪式称为“上置子”、“上停床”,然后在灵床前设供桌,一般要根据逝者后代情况准备几张桌子,主家在桌上点白烛、点香,灵前放一碗“硬头饭”(就是没煮熟的饭,一般是水烧开就将米放进去,然后使劲把水烧干),在桌前放拜垫(毛丈纸)和化纸盒(铁锅),帮忙人员负责提前布置灵堂,在墙上钉钉子拉铁丝,以备挂挽联和床上用品。

戴孝

穿孝即“尊礼成服”,逝者的子女及配偶要带重孝,披麻戴孝”,穿白衣戴白帽腰束白带手臂上带黑布孝套,孝子孝女要在白帽后缀钉麻片,男丁打白布裹脚,白帽男丁带三角帽,妇女用白布扎头。逝者的下一代都要着白袍戴白帽,其他后代要戴白帽,如果逝者高龄,有下四代“灰孙”这一代的晚辈,要着红色,以示后代繁盛“喜丧”之意。如果逝者的子女之前已经有孝在身,和现在的重孝有冲突,需要提前到前一个孝事家中脱孝后方可戴重孝。

帮忙

因为丧事操办牵扯精力非常大,而主家正处于悲伤之中,在如东马塘农村有一个互帮友助的传统,就是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帮忙需要主家亲自上门请人,一般要请8个壮年男丁出殡时抬棺,还要请一些农村妇女帮助择菜、洗碗,农村丧事是大事,如东马塘民风纯朴,只要请上门求帮忙,绝对“回不起”,是不能拒绝的,要无条件答应。帮忙的人一般要选一个组长,合理安排好各项工作。

赁屋

由于主家的房屋场地有限,办丧事时地方不够,就需要向邻居借地。马塘本地风俗,祭祀用品和悼念的客人是不能随便到别人家去的,因为那样会带来不吉利,主家就需要包红包,用红纸写一张赁屋告示贴在邻居家墙上,悼念的客人和一些祭祀用品就可以带到邻居家了。

送信

如东马塘又称为“把信”,孝子要着孝衣,倒夹伞头蒙着白布的伞,到亲戚家送信报丧。送信的孝子到亲戚家后,不能直接进门,要在门外喊门,等亲戚出来。见面时,孝子单膝跪地(父左母右,双亡全跪)向亲戚告知父或母在何事逝于何时,亲戚将其扶起,请孝子吃糖茶(客气的人家一般要烧三个或者五个蛋的荷包蛋茶),问清何时烧草、何时出殡。送信一般两个人,孝子要有人陪着,这是因为一是怕孝子悲伤过度昏倒路上,二是怕孝子到姑、舅家被责难,有人解围。

现在也有为了节约时间,提前打电话问清家中有没有人,告之因为亲人过世将上门报丧,有亲戚念及路途遥远,孝子家里事情多忙不过来,会请孝子不必登门,或者直接烧好糖茶煮好鸡蛋,以免孝子停留等待。凡接到丧讯的亲戚都要提前准备祭品,外地直系亲属接到丧讯后要立即赶回奔丧。

坐夜

灵堂是不能离开人的,马塘本地风俗,夜间要请人坐夜守灵,坐夜的人夜间不睡觉,在灵堂玩南通长牌,并负责在灵前点香换烛。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