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舒城农耕文化中的生产习俗

舒城农耕文化中的生产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5-12-22
舒城农耕文化中的生产习俗

农耕文化是指农业发展的原始文化和传统的农业文化,或称为古代农业文化。它是农民在长期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结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具有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包括语言、戏剧(演唱)、民歌、风俗及祭祀活动等,是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农业文化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衣、食、住、行为目的,它决定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塑造民族文化自身。

舒城历史悠久,传统农业源远流长,农耕文化积淀丰厚。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水平低下,抗灾减灾能力薄弱,人们凭着对某种自然现象的感知,预测年景的好坏,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习俗。如视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是农作物及人畜禽的“值星日”,所谓“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果、十菜“,以天气晴、阴预示作物丰歉和人畜禽安全。晴朗天气象征兴旺,阴雨天象征衰败。如果十天皆晴,为“十个日头下山”象征本年是十成好年景,反之则认为年景不好。又如,年初翻皇历(历书),有“春(立春)打五九尾,家家捞猪腿,”“春打六九头农户卖耕牛”的说法。再如杭埠河中上游沿岸一带,年初一有去河边摸蛤蟆石的习俗,石干燥主旱,放爆竹,驱赶“旱魃”;石潮湿主涝,烧香磕头,祷告“龙王爷”治涝保平安。

农民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从下种到收割都有种种“规矩”。“二月清明不抢先,三月清明不退后”。“清明”前后泡稻种,是一年粮食收成的关键,农家先用清水或盐水浸泡,然后晾干“催芽”。稻籽下田后,要插上柳树条子或青竹枝,兆出苗长高。同时向邻人告白管好牲畜,以免遭踏。稻籽下田一个月称“满月”,秧苗长高到“一拳加一趐”即可向大田栽插。农户视插秧为喜庆,选好“黄道吉日”,早晨设香案,摆酒食,供秧把子,放爆竹,举行“开秧门”仪式,祈求“土地爷”赐福。主人先下田拔第一把秧,众人才下田拔秧。“秧把子”要捆活结,不能捆成死结。开秧门时听到喜鹊叫,示为吉利,主人家就很高兴,若听到老鸹叫,为不吉利,客人就会说:“就你多嘴多舌,不算,不算!”众人哈哈大笑,借以为主人解嘲。

插秧时,早餐要吃“炸货”狮子头、炸粑粑或汤圆,取年成“火爆”和收成“圆满”之意。大田开始插秧,有家主恭请或者众人推举“秧把式”(插秧能手)先插一趟,其他人按标志开插。一般是五棵起头,依次退后,一般不能超越,如果超越,视为“关门”,主人忌讳客人难堪。打秧把子(散秧)不能误抛到人身上。否则视为“遭秧(殃)”不吉利。当日拔的秧当日栽完,隔日秧视为“剩秧”,盛了不发棵。开秧门当天要请人喝“黄泥酒”,表示庆贺。酒席丰盛,装得高高满满,预兆秋后稻堆得高高的,仓里装得满满的。插秧活一般收早工,不打晚,谓之“早插早发”。

舒城南乡还有“杨公忌日不施肥”,施了秧不发棵的习俗。每年“夏至”节,小放牛要放一天假,牛加精饲料,田埂養草,不放牧耕牛。稻子成熟后准备收获,庄户人家要先做好晒场,先割一块,谓之“吃新”,预示大田稻子即将开镰。大户人家常筹办“吃新酒席”,邀长工大师傅或打短工的领班喝“新棵酒”,表示要请他们出力帮忙。佃户们要向东家送笋公鸡和新米,并请东家“吃新”和“踩租”,请求课租时高抬贵手。稻子收割上场,是农村最繁忙的时候,大户人家庄田多,要事先约好人力;一般农户也要请邻里亲朋来帮忙,或相互帮忙。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