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池州九华山民间风情

池州九华山民间风情

作者:九华山志来源:网络2016-02-24
池州九华山民间风情

吃荤凭暗号 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长期以来有食素不吃荤的习俗。大约从明代起直到民国初期,九华街上虽是餐馆林立,但只供素菜素面,不供荤菜。后来随着香客游人的增多,荤腥渐渐带到了九华山。民国初年有一位客户,在九华街偏僻地方阳明祠设了一个荤菜馆,一些人禁不住荤腥的诱惑偷偷溜到阳明祠,凭着暗号点荤菜。猪肉叫“柴禾子”,鱼叫“摆尾子”,鸡蛋叫“萝卜”,猪油叫“棉絮”,鸡叫“稻食子”,鸭叫“飘水子”,鹅叫“高颈子”。这些暗号,人们心领神会,只是瞒着“地藏菩萨”。

妇女不进街 九华山被誉为佛地“净土”,又称“莲花佛国”。明、清时期,九华街上全部是男人,不准妇女进街,街上不准晾晒妇女的花衣。街区居民一般都有两个住处,男人在街上做生意,妇女住乡间务农。即使有个别老年妇女进街,也是夜里进来早晨就走,白天不在街上露面。不准妇女进街是防止“伤风化”,避免污“净土”。直到1919年心坚和尚在闵园创建茅棚(尼庵)时候起,九华山才有尼姑,九华街才能见到妇女。这以后妇女涉足九华街,官府和寺院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禁养家禽家畜 为了清洁“净土”,九华街长期以来禁止饲养家禽家畜,尤其不准养猪。但一户可以养一公鸡,每个庙里也准养一只公鸡,意思是公鸡报晓,“净土”有声,兴旺发达。这一习俗延续至今,九华街群众自觉不养家禽家畜,保持街容整洁卫生。

更棚管治安 明、清时期,九华山香火鼎盛,每年夏历八月到第二年二月,每天都有几百人甚至数千人上山朝圣。吹吹打打的人流中,夹带着九流三教,叫化子、残疾人、小偷、卖唱的、耍猴的、吹喇叭的、卖狗皮膏药的等都拥到九华街。他们人多势众,强讨硬要,政府没办法,一时治安混乱,佛地不宁。后来由佛教寺院和当地群众自发建立了更棚组织,专管这班人。更棚设在净土庵,公推宋有发为首领。据传宋有发精明能干,武艺高强,又娴熟各帮行道,外来的叫化子、卖艺的、小偷、残疾人都到更棚登记,乞讨的钱财二、八分成(二成归更棚,八成自得)。宋有发下面有王耒九专管赌博,某瞎子专管残废院。宋有发经常明查暗访,为佛教和居民排忧解难。同时还担任夜间值班打更的任务;另外,年三十到各家贴“门神”,正月初一到各户贴“财神像”。寺院常给更棚经费资助,更棚则常常救济残疾人。其时“九流三教”服服贴贴,佛地“净土”安定繁荣。

灶神庙压“庚贴” 九华山上的婚俗,以灶神庙压“庚贴”而与众不同。当地居民每户都在锅灶的烟囱上砌一个灶神庙,中间供牌位,写着“九天冬厨私命灶公符”,两边各贴一幅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村上男女青年定婚,先由男方携提礼品到女方看亲,认为满意即取回女方的“庚贴”(出生年月和属肖),放在灶神庙中压10天到半月。这期间,如果家中平安吉利,即取下“庚贴”,请先生来家与男方“配八字”(即是男女的属肖和出生年月日相配),8个字合上6个字的为天合、地合、人合,为上婚;8字合上一半的为中婚;只合上2字为下婚。除了与男方“配八字”外,女方的属肖还要与婆母属肖相配,婆媳相和,不冲不隔。这样配合以后,如果男女相合,婆媳不冲,男方再择吉日送礼定婚。这一习俗至今还在九华山少数村庄流行。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