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家始祖 老子

道家始祖 老子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23
道家始祖 老子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名老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曾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隐去。著书《道德经》上下篇,约五千余言。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的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他认为事物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刚柔、强弱、祸福等等,一方不存,他方亦失,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便是这种观点的体现。他还认为,事物可以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些观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人类对复杂的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于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和现代共识主动性同出一辙。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在宗教概念上,当时最崇高的信仰为天;故天基本上为“意识天”,但老子将之破除,将天化成“自然天”。于《道德经》原文中,可见得老子对天的看法是自然无为。于现存通俗本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处之不仁,并非无仁心,而是指无心而为,亦如文中的曾提及的“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为相同意涵,故其实老子当时的诸多论述是为破除神鬼论,而非后人将其奉之为神之观念。

相传老子的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

相传老子在此点化了函谷关总兵伊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

老聃长寿,一百六十余岁仙逝,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

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邻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邻人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称名称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