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

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0-05-23
花间派代表词人 韦庄

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朝花间派词人。韦姓为唐代名门望族,他的远祖韦待价武则天时任宰相,四世祖韦应物是中唐著名诗人。但韦庄本人却生活清苦,有的笔记著作上说他数米而炊,称薪而爨(《朝野佥载》)。韦庄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882年)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年)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年)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年),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年),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韦庄一生经历,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为仕唐时期。广明元年(880年)他在长安应举,适值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882年)春始得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后去润州,在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幕中任职。光启元年(885年),僖宗还京后,又因李克用逼迫,出奔凤翔、兴元。韦庄出于拥戴唐室之忱,离江南北上迎驾,中途因道路阻塞折返,后在婺州一带客居。景福二年(893年)入京应试,不第。

乾宁元年(894年)再试及第,任校书郎,已年近60。后昭宗受李茂贞逼迫出奔华州,韦庄亦随驾任职。乾宁四年,奉诏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宣谕,得识王建。后又在朝任左、右补阙等职。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诗歌。今存《浣花集》所收作品即止于光化三年(900年),此后无诗作留存。

后期为仕蜀时期。天复元年 (901年),他应聘为西蜀掌书记,自此在蜀达10年。天佑四年 (907年),朱全忠灭唐建梁,韦庄劝王建称帝,与之对抗,遂建立蜀国,史称前蜀。他被王建倚为心腹,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制定开国制度。后官至吏部侍郎平章事。在蜀时,他曾于成都浣花溪畔杜甫旧居重建草堂作为住所,这一时期的创作主要是词。今存韦词大部分作于后期。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清代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指方干、罗隐、杜荀鹤等人)多矣”(《石洲诗话》),郑方坤把他与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韦庄的诗受白居易影响较深,以《秦妇吟》七言长诗称誉于时,人称“《秦妇吟》秀才”。韦庄前逢黄巢农民大起义,后遇藩镇割据大混战,自称“平生志业匡尧舜”(《关河道中》),因而忠于唐王朝是他思想的核心,忧时伤乱为他诗歌的重要题材,从而较为广阔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悯耕者》《汴堤行》对战乱中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睹军回戈》《喻东军》《重围中逢萧校书》对当时屯居洛阳的援军残害人民、掳掠妇女的丑恶行径作了谴责,同时又对他们拥兵自重、未能积极镇压起义军表示不满。

而《铜仪》《洛北村居》《北原闲眺》《辛丑年》等诗,则反映了他对唐室“中兴”的热切期待;《闻再幸梁洋》《江南送李明府入关》等诗,表示了他对离乱中的君主、皇族多所眷念;《咸通》《夜景》《忆昔》等作,更抚今追昔,为唐王朝的衰微唱出了深沉的挽歌。他又有一些出色的怀古诗,如《台城》《金陵图》《上元县》等,在对南朝史迹的凭吊中,也寄寓着他对唐末社会动乱的哀叹,情调凄惋。此外,他还有一些诗如《思归》《江外思乡》《古离别》《多情》等,反映了他长期四处飘泊,求官求食的境遇和心情。他的写景诗,如《题盘豆驿水馆后轩》《登咸阳县楼望雨》《秋日早行》等,取景疏淡,思致清婉,也有特色。他以近体诗见长。律诗圆稳整赡,音调响亮,绝句包蕴丰满,发人深省;而清词俪句,情致婉曲,则为其近体诗的共同风格。

韦庄的词虽不脱“花间”习气,但也成绩斐然。他的词除了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外,还有“疏”、“显”两大特点(参见夏承焘《论韦庄词》)。所谓“疏”是说在一首词中只说一件事,一层意思,甚至两首词合说一件事,一个意思,如《女冠子·四月十七》与《女冠子·昨夜夜半》两首词,上首言别,下首言别后情思,两首说的是一件事。所谓“显”,是和“含蕴”相对,常作“决绝词”,一气直下,不作隐晦语。韦庄词直言不讳,痛快淋漓,富于感染力。韦庄词的抒情,同时具有深婉低回之致。“似直而纡,似达而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取得相反相成的效果。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韦词高于温词,指出“端己词情深语秀”,“要在飞卿之上”;“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