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建筑文化 > 中国古典园林:一部山水画、一首诗歌、一种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一部山水画、一首诗歌、一种生活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3-07-14
中国古典园林:一部山水画、一首诗歌、一种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遗产。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它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即苑囿形式,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帝王贵族为了游猎娱乐,就在自然山林中圈出一块地方,放养各种禽兽,并建造一些殿宇亭台供居住休息。这种园林形式被称为“囿”,也就是“苑”的前身。

秦汉时期,苑囿形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帝王们不仅在苑囿中增加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狩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富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辋川园”。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这一时期中国古典园林体系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皇家气派形成,私家园林艺术性升华,寺观园林世俗化,公共园林更多记载,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进入新境界,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带式互相渗透。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两宋到清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前期。这一时期转为在日趋缩小的精细世界里实现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园林创作转向写意。士流园林的全面文人化。公共园林比较普遍。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清中叶到清末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后期。这一时期更趋于精致,暴露出某些衰颓倾向。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和赞美,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象征。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给我们传递了一种智慧和精神。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一艺术珍品,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