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传说 > 和氏璧:一块玉石的美丽与哀愁

和氏璧:一块玉石的美丽与哀愁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23-07-28
和氏璧:一块玉石的美丽与哀愁

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和氏璧,在历史的幽光中,拉出一道黑色的剪影。

这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卞和的楚国人,一日在荆山脚下偶得一块硕大的璞玉,他惊喜异常,兴冲冲地将宝玉献给当时的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匠做个鉴定,玉匠瞥了一眼就说是块石头,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卞和的左脚;等到厉王去世,武王继位,卞和又带上这块宝玉去面见新君,结果这位刚继位的楚王仍旧认为卞和欺君罔上,又砍去了他的右脚。可怜卞和空怀一颗献玉之心,却连遭误解,不仅饱受肉体摧残,更受尽了乡里的嘲笑。待到武王去世,文王继位,当年风华正茂的卞和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叟,在荆山脚下,他抱着璞玉一哭就是三天,及至哭到目眦尽裂,流血不止。楚文王听说后,便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双脚的多如牛毛,你为何如此悲痛?”老迈的卞和是这样回答的:“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文王马上让工匠将卞和的那块璞玉剖开,果然发现是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为了表彰卞和,楚文王遂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这个出自《韩非子·和氏篇》里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的忠贞和执着,很多人也许觉得卞和执着得甚至有些愚蠢,身怀美玉而两任楚王都有眼无珠,为什么一定要吊在一棵树上,不琢磨投奔别处呢?然而失去双脚的卞和更多地是要证明自己:两任楚王都认为我是个骗子,第三个继任者还会这么昏聩走眼吗?当仆地而行的卞和最终被楚文王封得一块膏田美宅,我想献玉成功的卞和其实早已不在乎这迟来的口体之养,他更在意的,实际是一份生命的尊严。

和氏璧的故事说到这里,似乎就可以结束了,但接下来的历史却告诉我们,这块出自深山的宝玉从它面世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承载两极之色。当楚文王命玉匠小心翼翼地剖开和氏璧的表层,将它精雕细琢成一件国之重宝,当年那块被人弃之若蔽履的“石头”转身一变,已经陡然升至令人仰视的身价,而正是这种从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跨越,让和氏璧的命运拉开一道坎坷不平的轨迹。

公元前333年,楚灭越国,为了封赏立下赫赫战功的宰相昭阳,楚威王将楚国最贵重的宝物——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对于一个臣子来说,这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殊荣,昭阳欣喜之下大宴宾客,席间将和氏璧传与宾客观赏。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席散之后,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国宝的丢失惊动了楚王,马上在全国搜捕盗走和氏璧的窃贼,而彼时纵横家张仪正在游说楚王如何一统天下,只是因为参加了昭阳的那次宴席,就成了偷走和氏璧的嫌犯。一番严刑拷打之后,楚王没从皮开肉绽的张仪口中得到半点和氏璧的蛛丝马迹,而受辱的张仪则转而投奔了秦国,以其非凡的政治才能辅佐秦王开始了平灭六国的伟业。一个和氏璧,再次将楚王照得苍白,在识玉识才的鉴赏力上,楚国国君好像始终逊色太多。

此后数年,和氏璧这块“天下所共传宝”一直沓无消息,直到有一天和一则“完璧归赵”的成语共同跳进史书。据说和氏璧自从在那次宴会不翼而飞后,历经数年流散,最后到了赵国宦官缪贤的手中,而和氏璧在缪贤手中还没等热乎,就被赵惠文王不由分说强抢入宫。秦昭王听说赵王得到了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玉,便迫不及待地给赵惠文王捎来口信,希望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明知是诈,奈何秦王势强,不从恐遭灭国之灾,只好硬着头皮派出蔺相如奉璧出使秦国。

接下来的情节已是众人皆知,面对毫无诚信的秦昭王,蔺相如义正辞严,不辱使命,最终“完璧归赵”,在春秋战国的烈烈烽烟中,留下一段佳话。

当然,随着此后赵国被秦所灭,和氏璧还是落在秦的手中。公元前228年,赵幽王奉璧出降,书同文车同轨威摄宇内的秦王赢政透过冕琉俯视大一统的帝国江山,骄恣之情可想而知。这位中国始皇帝在将来自各国的妃嫔媵嫱悉数锁进华屋连栋的阿房宫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将熠熠生辉的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并让玉匠将宰相李斯手书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其上。在秦始皇看来,和氏璧就是帝国的神器,他相信,这枚传国玉玺会随着昌寿的帝业传诸千秋万代。

然而,秦始皇的迷梦最终断在泰山封禅的归途,当昔日的泗水亭长刘邦率先杀入咸阳,并从在位仅四十六天的秦三世子婴手中接过象征着权力的和氏璧,妄图传诸千秋的秦帝国已经易主,在泱泱汉风里,这块历尽劫波的玉石共传了九代皇帝,直到王莽篡位逼夺玉玺,皇太后愤而将玉玺摔缺一角,王莽用黄金镶补,仍无济无事。此后,这块出自深山的玉石便消遁在历史的深处,它究竟是和某一代帝王共同进了坟墓,还是变成了沧桑岁月里的一粒沙尘?总之,世人再谈和氏璧,已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在今天湖北襄阳市郊荆山脚下,有一处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山崖,人称“抱璞崖”,相传当年卞和就是在这里发现了玉璞,并在这里泣血三日。“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传国争符,伤身行贷,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以偷敲破。”一块玉石,牵扯进一个人的命运,进而牵扯进几个王朝的兴替更迭,这是和氏璧有别于世间所有玉石的标签,它本来自尘土,最终又复归于尘土,这样的循环,让后人除了发出几声唏嘘,还会多几分对生命对历史的沉思。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