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端午节与壮族香囊“麽乜”

端午节与壮族香囊“麽乜”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3-03-20
端午节与壮族香囊“麽乜”

“麽乜”是壮民族特有的民间工艺,每年端午,民间都有制作佩戴用布制成人抱龙珠造型的饰品,以祈求平安吉祥。“麽乜”制作材料十分讲究,还具有安神解毒等功效。

麽乜的布料也是精选了各种代表色的棉绸、土布等,根据大小裁剪成方形和圆形,用针线手工缝制成人和宝珠形状,里面填充满中草药,手工要求极为精致。

麽乜作为右江区本土民间手工艺品,一直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近年来,通过端午龙舟文化节的大平台,右江区大力推广“麽乜”这一本地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品,“麽乜”的传承与保护也得到了良好发展。

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佩戴饰物,是一种最重要的活动,从宋代起,各地在端午节,人们就喜欢在“五日之午前,项各彩系,垂金锡、若钱者,若锁者,日端午索”。端午索是由青、黄、赤、白、黑雾中颜色的丝线缠合而成的各种形状的彩丝球,所以称端午索。

端午索之所以使用五色,是因为五色代表了五方。黄色为重要,属土;青色属木,主东方,白色属金,主西方,黑色属水,主北方,红色属火,主南方。无形生克,故能驱邪避害。而祛除邪恶之目的,无非是为了延年益寿,因此端午索又成为“延命索”、“续命丝”、“长生索”、“长寿线”等名称,则表达了它的功用,符合任免求吉避凶的心态。

到了清代以后,端午索又演变进化为各种小巧玲珑的多角形彩球、人们叫香包。据民间传说:最早去迎接龙的,把龙字安放在城东四码头对岸的,故起名后龙山。据说人们还在后龙山建了一座龙庙。壮族儿女就用青、黄、赤、白、黑彩色布缝制成一个小巧玲珑的人,双手怀抱一颗金色的国珠,供奉在龙庙前,取名“麽乜”(壮语)。以后每逢端午节前,人们予先采用数种中草药材晒干,研成药粉,作为缝制“麽乜”的填充物,进入农历五月初一后,家家户户都缝制“麽乜”也系上五彩丝线,小孩挂在颈项。优待妇女除挂在颈项外,还缠予手腕上,还有许多家庭将“麽乜”悬于大门头上。

总之,古代端午索及壮族“麽乜”是一种用料相似,功能相同的佩戴装饰吉祥物。特别是民国以后,其名称,缝制造型等,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用法也由佩戴于人身,悬挂于门头而进一步成为青年男女表达彼此的爱慕和对爱情地久天长的期盼。如“合欢麽乜”,“同心麽乜”。有诗曰:“手把合欢麽乜”殷勤微笑檀郎,低低告,不图系腕、图系、人肠。其功能由单纯的辟邪驱恶而发展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保平安促进健康,以及传情达意,斗巧娱乐等。形态功能的多样化,使“麽乜”也成为端午节补课或缺的节日饰物,世代相传为大众所喜观,流传至今而不变。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