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艺术 > 万载傩舞传承600年

万载傩舞传承600年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2-02-19
万载傩舞传承600年

“傩”(音nuó)是古代流行的一种驱鬼仪式。万载傩舞(开口傩),又称“跳魈”,是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民间驱鬼逐疫、祈福求安,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距今已600多年,经过历代民间老艺人的传承和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而得以保留至今,并绽放异彩。

万载傩舞似深山璞玉,如峡谷幽兰,古朴祥和,仪态万千,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2006年,赣傩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万载傩舞在赣傩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研究傩文化史、探究傩舞发展、傩戏形成有着重大的艺术价值。

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潭埠、黄茅、双桥、岭东、高城等地的傩舞队是“闭口傩”,马步洞口耕畬布和白良范塘两处则属“开口傩”。其中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既保留了傩舞艺术特征又吸收了古老戏曲成分,有向傩戏演变之趋势。它共有《开山》、《关鲍大战》等7个节目,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几乎每角必唱,唱、念、做、打齐全,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比刀》是“开口傩”的重点节目,它既不像戏剧表演的程式化,也不同于武术,而是集结了古人日常生活、劳动操作等形体动作之精华,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和完善,逐渐形成一种强悍、干炼、紧奏的独特风格。后来,“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

戴面具是万载傩舞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物造型及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一件艺术品,如果能长久地被人玩味,令人激动不已,其中必定积蓄着一股内在力量。它之所以拨动人们的心弦,绝不是模拟自然或想入非非的涂抹,而是那潜伏在作品中的精神。万载傩面具有大小二十四张,由樟木雕刻而成,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2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