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习俗 > 南海神“广利王”信仰习俗

南海神“广利王”信仰习俗

作者:不详来源:网络2017-06-20
南海神“广利王”信仰习俗

对于广州人来说,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我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存——南海神庙,随着近年一年一度的“波罗诞”的复兴,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热闹开展,早已广为人知,成为城市的文化新地标之一。在民间,南海神更普遍的名号是“广利王”或者“洪圣王”。南海神作为护佑人们海上航行吉祥平安的神祇,历来受到人们的尊崇。

作为古代先民祭海的重要场所,广州南海神庙始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对于海神的祭祀是随着人们海上生活的开展而出现的。在目前已知的材料中,明确记载四海有祠庙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7年的秦德公迁雍之后,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曾在会稽山上望祭南海,之后历代也都有祭祀四海神的活动。直到隋开皇十四年设立南海神祠,表明官方在广州的南海神祭祀场所正式确定了下来。

之后,历代多位帝王派遣高官重臣来广州谒南海神,使南海神庙巍然成为中国一大坛庙。不过,在唐天宝年间以前,南海神的地位还不算很高,只享受“侯”一级的礼遇。唐朝武德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朝廷定下每年祭祀五岳、四渎、四海的制度,海神地位逐步提高。

唐玄宗时期,曾五次派高官重臣祭祀南海神,其中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遣太常少卿张九龄祭南岳与南海,显示出皇帝对南海神的崇敬,开创了皇帝派重臣南来代御祭南海神之先河。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玄宗认为,四海之神,灵应昭著,于是册封四海神为王,其中南海神为“广利王”,由享受公侯之礼升级为享受王一级待遇。所谓“广利”,自然是指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丰厚贸易利润。

到了宋代,对于南海神的封号就特别多了,而祭祀之典的隆重程度,也逐渐超出其他三海之上。这与南宋偏安江南,南方为其“龙兴吉位”,有庇佑江山社稷的作用有关。与南岳的地位上升一样,南海也顺理成章成为四海之首。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下诏增封南海神加王号“洪圣”,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

也正是在宋代,南海神的信仰逐渐从国家祭祀的高层向地方,或者说民间低层扩展。在广州扶胥口南海神正庙之外,各地逐渐建立起“离宫”。这些县一级的南海神庙在建立之初,多是官民共建。目前已知最早的分庙,是熙宁初年在东莞县城东郊建立的。南海神在护佑江山社稷的“官方神”之外,多了保佑岭南一方百姓的神圣身份。

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南海神在历史上因“灵异”,屡有消除兵灾之险、降抗旱之甘霖、保护水上交通畅达之功,而成为一方名胜,如被广泛传诵的在平定侬智高叛军围攻广州城中“大显神威”的事迹等。因此宋代从官方到民间,对南海神愈加尊崇。1062年,广州知州余靖重修南海神庙,新宫扩展为三百余间,赫然成为岭南第一大祠庙。现在南海神庙中立为塑像的辅佐六神——顺应侯、赞宁侯、辅灵侯、助利侯、济应侯、助威侯,也是在北宋末南宋初时期出现的。

辅佐六神中的首席辅臣——助利侯达奚司空是广州人很熟悉的一位历史人物。但考证之后认为,达奚本为北魏时代北地区鲜卑人的复姓,大多与南方没什么关系。他“或来源于北魏王姓,或是唐代大理司直奉命南海诸国考察故事加工,宋时始成为南海航行中的保护神……或由一个北方人氏逐渐演替成为南方诸番国人,成为番客外商顶礼膜拜的海上保护神。”目前这一研究还在争论中。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吉ICP备13004070号-14   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1号